• 电子产品世界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合作|
  • 联系我们
  • 主页 > 行业 > 正文

    他们何以流芳百世?

    2023-08-13 11:17:31  |  来源:文汇  |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江湖与庙堂之间——贬谪中的宋代文人》

    储劲松 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在江湖与庙堂之间》一书以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苏舜钦、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观、陆游、杨万里、辛弃疾这 11 位两宋时期著名的文人士大夫为书写对象,以他们的落魄失意阶段为书写线索,通过对青史、年谱、作家作品、传记、行状、祭文、墓志铭、历代相关文章等的爬梳,再现了他们在贬谪、罢职、赋闲期间的心路历程和生活况味,从中发现他们共同的特质:在失意中展示傲然风骨,在磨难中铸造精神徽章,在落魄中实现涅槃重生,在逆境中尽显人生风流。

    虽然他们遭到贬谪,但他们心中那根做人的标尺始终没有移位。他们仍旧敢于直谏,维护道统,舍生取义,坚持真理;他们依然心忧天下,情系苍生,尽其所能,为民办事,从而流芳百世。如在《履霜操——范仲淹在睦州和饶州》中,作者写到,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 年),范仲淹第三次被贬往饶州任职。针对饶州民风顽劣好斗的特点,范仲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兴学校、移风俗。他选择一块林木掩映的地方,重建学校,扩大规模,让更多的学子能够读上书。范仲淹在学校开学时说:" 二十载后,当有魁天下者。" 果然,治平二年(1065 年),饶州学子彭汝砺状元及第,他的弟弟彭汝霖进士及第。范仲淹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的民生情怀。与范仲淹重视兴学一样,在《归袖翩然——杨万里最后十九年》中,我们看到,当杨万里被贬谪到筠州后,发现高安县没有县学,学子们只能寄居在州学的小斋房就读,于是马上动手兴建县学,让 " 一方学子咸集,学风大盛 "; 同时,他还 " 以德抚民,无为而治,州内刑清诉简,百姓安居乐业 "; 杨万里离开筠州后,这里的民众建起 " 三贤祠 ",纪念先后贬谪至此的余靖、苏辙以及杨万里。

    两宋时期,官员贬谪之地,大都在偏僻蛮荒之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但作者通过查阅林林总总的史料发现,这些文人士大夫面对人生的重大考验,大都显得从容自若、乐观豁达,在贬谪中著书立说,在放逐中完善自我,将人生的至暗时刻转化为高光时刻。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如景祐三年(1036 年),欧阳修受范仲淹牵连,被贬往峡州出任夷陵令。年届而立的欧阳修,对这次贬谪并不在意,反而认为是砥砺、升华自己的良机。在贬谪夷陵的三年间,欧阳修先后撰写了《易或问》《易童子问》《诗解》《春秋论》《春秋或问》,还完成了记录五代十国的史书《十国志》(《素履之往——逆境中的欧阳修》);熙宁九年(1076 年),王安石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返回金陵老家," 致仕后的王安石,读书、写诗、钻研群经、深研佛家和道家著作、修订《字说》"(《江南多翠微——罢相后的王安石》);而黄庭坚在贬谪黔州期间," 书艺猛进,《廉颇蔺相如传》《砥柱铭》《李白秋浦歌十五首》等书法作品,为其奠定了宗师地位 "(《风流犹拍——黄庭坚的逐客生涯》)……一个又一个文人士大夫,用他们的行动,践行着 " 君子坦荡荡 " 的人生格言。

    作者:贾登荣

    编辑:蒋楚婷

    *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上一篇:天空立法者——开普勒的代表作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