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砺锋先生“最后一课”之后首场讲座,回忆恩师动情落泪 当前快报
2023-05-29 20:04:11 | 来源:江苏文脉 |
2023-05-29 20:04:11 | 来源:江苏文脉 |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说:" 我遇到程先生以后,才决心做好这个老师。"
最近,莫先生刚刚上完 " 最后一课 ",结束了教学生涯,紧接着又开了一场讲座,主题为 " 千帆先生与南京大学 "。回忆恩师程千帆先生,他不禁动情落泪。
(相关资料图)
今年是程千帆先生诞辰 110 周年。程先生学术生涯的起点和终点都在南京大学。也是在这里,程先生与苏州才女沈祖棻相遇,由此结下一生之缘。
《江苏文库 · 研究编》之《江苏历代名人词典》也介绍了程千帆先生生平。
相遇:一生的专业,挚爱的人
1932 年,程千帆从金陵中学毕业,获得保送金陵大学的资格。他原本想学化学专业,但因为化学系学费较高,这才改报了中文系。
读中文系,改变了程千帆的学术人生,也为他结下一段缘分。他在这里遇到了自己一生的 " 文章知己、患难夫妻 "。
" 文章知己患难夫妻 " 印
在程千帆进入金陵大学的两年前,苏州才女沈祖棻考上了中央大学商学院。
沈祖棻是浙江海盐人,但出生在苏州," 家近吴门饮马桥。" 她高中毕业后,遵从家人意愿,考入了中央大学商学院,当时是在上海,也就是现在的上海财经大学前身。读了一年,她觉得和自己性情不合,就转学到了中央大学中文系,也就是现在的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
两年后,沈祖棻毕业,考上金陵大学国学研究所,也就是中文系研究生班。程千帆刚好读到大三。两人由此相遇,天作之合。" 这是一种缘分。" 莫砺锋感慨。
沈祖棻手迹
当时,沈祖棻已颇有才名。" 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成名作《浣溪沙》让她获得 " 沈斜阳 " 的雅号。
程千帆是学弟,虽然才名不及沈学姐,但才气横溢,性格活泼,敢作敢为,课内课外都非常引人注目。
" 所以,同学们一定要选择和自己性格相合的专业,选择你愿意一辈子从事于它、终老于斯的学科。" 莫砺锋说。试想一下,假如沈祖棻继续读商学院,而程千帆读了化学系,可能两人就不会相遇。
莫砺锋先生讲座现场
" 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 "
1936 年,程千帆本科毕业,考上了研究生,同时在金陵中学教语文;沈祖棻研究生毕业,先后在汇文女中等学校谋职。
可惜,在那个战乱纷飞的时代,他们的人生并没有一直这样平静顺遂地走下去。正如苏东坡咏杜甫所说:" 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
沈祖棻
第二年,日寇侵华,南京沦陷,大学纷纷内迁。程千帆、沈祖棻也在内迁的人群之中。两人在黄山脚下的屯溪结婚,在安徽中学任教,后来又辗转多地,到过长沙、乐山、成都,一直流离失所。1942 年,两人在成都的金陵大学有一段短暂的同事关系,没几个月又离开了。
20 世纪 50 年代初,武汉大学中文系人才济济,阵容强大,有 " 五老八中 ",也就是五位老先生、八位中年教授。程千帆就是 " 八中 " 之首。
然而,此后的几十年里,程千帆的人生仍然历尽波折,甚至学术生涯被迫中断长达 18 年。直至退休后,他的户口被迁回珞珈山街区,成为一名街道居民。
更不幸的事发生了。沈祖棻才女命薄,刚刚退休,本可以安度晚年,却遭遇车祸而罹难。
那年春天,程千帆蜷缩在珞珈山伸到东湖一角的小渔村,为妻子整理遗著。那是他人生最黑暗的时候。
晚年重返母校任教
好在很快柳暗花明。
南京大学老校长匡亚明拍板:聘请程千帆回母校任教。学校委派中文系副主任叶子铭,当面向程千帆转达了聘请的意愿。
" 我们南大的程门弟子,对叶先生都怀有感恩之心。他在武大校园里没有找到程先生,几番打听之后,围着珞珈山转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在东湖边渔村的小房子里,找到了正在埋头整理沈祖棻遗著的程先生。" 莫砺锋说。
两个月后,也就是 1977 年 8 月,程千帆终于回到了南大校园。他刚一到任,就在当时南大鼓楼校区试讲,匡亚明等校领导都到现场听课。" 程先生讲大课,非常精彩。他学问好,口才又好。这一课之后,他立马被聘请为教授。如果大家觉得我们学校程门弟子有哪位讲课还不错,那是得程先生之真传。" 莫砺锋说。
程千帆先生指导学生莫砺锋
" 程先生和南大是有缘分的。他的学业从这里开始,晚年又回到这里教书育人。" 莫砺锋说。
直到 1988 年,程千帆自愿退休,但没有停止学术工作,并且继续指导学生。
他非常勤奋,分秒必争,经常在病床上改学生论文、关注著作的编撰。" 他说过,要把失去的 18 年时间夺回来。" 莫砺锋说。
除此之外,还有非常重要一点,是他感念匡亚明校长的知遇之恩。" 不遇明公,荆州老从事耳!" 程千帆曾经引用《世说新语》里习凿齿对桓温说的这句话,表达感激之情。
" 他像苏东坡 "
" 终其一生,程先生是一个有性格的人,一个有风骨的人。" 莫砺锋回忆。
20 世纪 80 年代,全校工作会议召开,中层以上干部都在。到了自由发言环节,程千帆主动发言:" 我听了半天,听来听去,我怎么觉得我是坐在清华大学会议室?" 当时,清华大学是一个纯理工科学校。程千帆认为,会议一直在说理科,没有一句话说到文科。
" 程先生敢说话。这种观点的直接表达,对于南大后来扭转重理轻文倾向、发展到今天这样文理基本平衡,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莫砺锋说。
后来,《全清词》整理项目启动。这是断代古典文献整理的大工程,直到现在仍在继续。当时,有一位领导提出:《全清词》不要请人写序。程先生却坚持从学术的角度着手,请了饶宗颐、钱仲联两位学者为《全清词》写序言,发表在南京大学学报上。
程先生讲东坡
" 程先生的性格特点,非常像苏东坡。苏东坡因言得祸,黄州惠州儋州。但他不吐不快。" 莫砺锋认为,这种性格的根源就在于对事业的热爱,这是一种高度的责任心:有不完美的地方,就是要提意见。即使会因此受到打击迫害,也在所不惜。
别人错了,他敢说。更难得的是,自己错了,他也毫不 " 包庇 "。
" 对待学术,程先生始终非常谦虚谨慎,知错即改。" 莫砺锋回忆,上程先生课,他唯一一次受到表扬,是因为指出了老师的错误。即便是已发表的论著,有人指出疏漏之处,他也统统接受。
" 他绝不掩饰自己的错误。有错,马上承认,公之于众。" 莫砺锋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学术精神,希望后辈学人也能一直保持。
程先生手书遗嘱
临终之际的最牵挂
" 程先生一直认为,大学最重要的任务是育人。教书是第二位的。" 莫砺锋说。
程千帆将培养学生看得比本人学术成就更重要。他曾经说:" 晚年虽略有著述,但微不足道,但精心培养学生数人,极为优秀,为国家之宝贵财富。" 莫砺锋表示:" 我当时看了大为震撼,也感到压力非常大。"
程千帆重视育人,也一生感念师恩。
孟子说:" 大孝终身慕父母。" 程千帆对待自己的老师,就像孝子事亲。
进入金陵大学中文系以后,他对化学的兴趣还保持了一段时间,还选修了化学系权威戴安邦先生的一门课程。后来,金陵大学成为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程千帆晚年重返母校任教,遇到戴安邦老先生,仍是执弟子礼。
程先生晚年身体不好,精力不济,但无论有多忙,他还是下大力气整理黄侃、汪辟疆等老师们的遗稿。
《黄侃日记》
2000 年 6 月 2 日,程先生去世前一天,他住在医院病房里,已经昏迷好多天,不省人事。" 我们轮流值守。那天我在病房里陪护。突然,他一伸手,抓住我的手腕,睁开眼睛,说了两句话:‘我对不起老师。我对不起黄先生。’我当时听了以后,热泪涌出眼眶。我知道,程先生指的是,《黄侃日记》还没有出版。他念兹在兹,放不下心。" 莫砺锋一边回忆,一边摘下眼镜,抹了抹眼泪。
莫砺锋表示,希望学生们继承程先生这样的精神," 儒家的学说是‘仁者爱人’,首先要利他。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文|现代快报 + 记者 刘静妍
图|来源南京大学文学院、" 程门问学 " 微信公众号、《鼙鼓声中涉江人》
(编辑 陈海静)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