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产品世界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合作|
  • 联系我们
  • 主页 > 行业 > 正文

    我们在湿地生活:候鸟印记_百事通

    2023-05-26 11:20:57  |  来源:央广网  |

    央广网盐城 5 月 25 日消息(记者王姝姝)" 把保护区域围起来不就好了吗?" 当被问及该如何保护一块湿地时,江苏盐城条子泥景区的摄导丁剑明想了想,他说:" 我们的管理从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候鸟、人类、自然和谐共生。"


    (资料图)

    丁剑明所在的景区位于东台条子泥湿地,这里是中国第十四处世界自然遗产地,填补了中国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的空白。条子泥作为 " 候鸟加油站 ",因勺嘴鹬、小青脚鹬等珍稀鸟类而声名远扬。

    聚焦湿地之美,持续展现中国推进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展现新时代湿地保护的 " 中国答卷 ",5 月 24 日," 生物多样性之美——‘湿’意盎然的生态答卷 " 网上主题宣传 " 行走江苏湿地城市 " 首站采访活动走进盐城。此次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江苏省委网信办、江苏省自然资源厅主办,盐城市委网信办、苏州市委网信办、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 中国江苏网承办。

    活动首站来到了条子泥湿地,央广网记者将镜头聚焦湿地之上的一群守护者,深刻感受湿地保护工作背后的故事。

    条子泥湿地的 " 鸟浪 "(央广网发 李东明 摄)

    成长记录: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全球案例、中国样本

    " 摄导 " 这个职业并不常见。" 摄导就是摄影师导游,我会带着摄像、科研团队拍摄各种鸟类,提供每月的候鸟信息。" 说着,丁剑明从车里拿出一本笔记本," 每年什么时候会来什么鸟,在哪个点位我观测到了多少,我都会记下来。从数量的增长,我也真切感受到生态越来越好了。"

    条子泥景区与其说是景区,不如说是画上了一道彩虹的海堤。每天,丁剑明都会开着巡逻车在海堤之上往返。而他第一站总要看看条子泥 "720"。

    " ‘ 720 ’得名于它的面积为 720 亩。" 丁剑明介绍,这个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可以在涨潮时,为各类原本在滩涂觅食的候鸟提供临时落脚点,供它们休息。

    " 这是一个退渔还湿项目,几年前改造完成。尽管‘ 720 ’与滩涂只有一堤之隔,但改造完成时大家心里都没底,鸟会来吗?" 丁剑明回忆," 那天涨潮了,小型鸻鹬类已经没法在滩涂上着陆了。在我们眼巴巴地观望时,耳边突然响起‘哗啦啦’的声音,那是上万只鸟来了!那是‘鸟浪’!"

    那一天,上万只候鸟飞翔的声音,深深印在了丁剑明的记忆里。如今,条子泥 "720" 已经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

    条子泥湿地的候鸟(央广网发 丁剑明 摄)

    为避免拍摄、观鸟等行为打扰到鸟类,丁剑明常常会跟摄影师和观鸟人说 " 不 "," 不能再往前了 "" 不能航拍 " ……作为一名摄导,他的工作除了带人们寻鸟,更重要的是保证人与鸟保持合适的距离。

    当被问及为何不将湿地封闭管理,杜绝人为干预时,丁剑明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 我们希望大家来看、来拍,希望看到摄影师、观鸟爱好者、研学亲子家庭,希望通过记录、科普、宣教,让更多人关心鸟类、热爱自然。"

    " 我是渔民的儿子。我小时候,经常会有海鸟停歇在渔船上,不管大的小的,我们都叫它们‘矮鸥子’(音译)。" 丁剑明笑了," 现在我基本能叫出每一种鸟的名字。孩子们也知道了原来咱们这里有勺嘴鹬、小青脚鹬、黑腹滨鹬这么多小鸟。只有你愈加了解它们,才会爱上它们。"

    在当地人心中,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人们保护鸟类的同时,鸟儿也在治愈人类。

    条子泥湿地(央广网发 李东明 摄)

    候鸟记录:漫长的等待中,定格瞬间成为永恒

    凌晨 4 点,李东明已经踏上了前往条子泥景区的路,他要去拍一场日出。于他而言,这个点出门再正常不过,用他的话说 " 每天的日出都不一样。"

    " 今天这个太阳不好看,像个蛋黄。" 生态摄影师李东明推了推老花镜,细细翻看一早的收获,接下来,他要去沿着滩涂拍鸟了。" 这片滩涂就是我最大的财富。"

    拍鸟十三年,他最喜爱的候鸟就是勺嘴鹬。" 小小一只,嘴巴像个勺子,网友叫它‘干饭鸟’。" 提及勺嘴鹬,李东明有说不完的故事,记录了勺嘴鹬在国内的线路是让他最骄傲的事情。" 拍久了,越来越有感情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看它的出生地。"

    作为生态摄影师,他除了日常拍摄,还是科研人员的 " 眼睛 "。因为常年扎在条子泥,许多候鸟刚到条子泥,就会立刻被他发现。李东明总是第一时间打电话告知科研人员或是帮助他们一起计数。

    2020 年 9 月,他曾经和科研人员等,在 "720" 观测记录了 1150 只小青脚鹬。要知道,在之前资料中,全球小青脚鹬拥有量不超过 1000 只,条子泥的观测直接打破了全球纪录。

    黑嘴鸥(央广网发 孙家录 摄)

    相比勺嘴鹬,另一名生态摄影师孙家录更喜欢一种乍看憨憨的候鸟——黑嘴鸥。虽名叫黑嘴鸥,但进入繁殖期的黑嘴鸥会 " 戴上黑头套 ",变身 " 黑脸鸥 ",通过换羽增强魅力,在条子泥求偶生子。

    " 目前是黑嘴鸥的繁殖期。黑嘴鸥是在盐城出生的候鸟。" 这段时间也是孙家录最紧张的时候," 景区特别成立了巡逻队。不是防人是防麋鹿。" 对于这些大脚丫的馋嘴邻居,孙家录又爱又恨。" 黑嘴鸥栖息在盐蒿地里,这也是麋鹿的美食。但麋鹿一旦进入就会踩坏鸟蛋。很可能导致黑嘴鸥以后都不来了。" 考虑到麋鹿也是一级保护动物,巡逻队往往选择用挥舞红丝巾、吆喝等方式 " 吓跑 " 它们。

    " 第一年认识黑嘴鸥的时候,那批雏鸟长大了、‘翅膀硬了’,跟着鸟群飞走了,我还很难过。但换个思路,这也是盐城户籍的珍稀鸟类飞出去了,我很自豪。"" 明年见 " 成为最好的道别。

    为了拍鸟,家住盐城东台市区的孙家录退休后,驻扎在条子泥。有时回家和家人短聚,一听到鸟群来了,不会开车的他立马买车票赶来。按快门将瞬间的精彩记录下来,但瞬间的背后是漫长枯燥的等待。" 冬天经常手都冻僵了。要等鸟放松,以自然的状态自己走进镜头。可能等 5、6 个小时,最后也就拍 5 分钟。"

    鹬蚌相 " 遇 ":一只鹬被文蛤夹住了脚(央广网发 孙家录 摄)

    斗转星移,他们远远守望,用漫长等待让瞬间成为永恒,用执着守候讲述分别与爱同为一体。

    科研记录:晃动的镜头后,初心使然坚守亦然

    " 最好不要现在来找我们。" 在滩涂寻找科研团队时,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的郭佳博士发来消息解释," 我们走到滩涂深处了,你们过不来。"

    近年来,盐城东台条子泥的滩涂上来了一批又一批的专家学者和年轻人,这些科研团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为环境保护贡献着科技的力量。

    直到太阳快落山时,滩涂上两个 " 小黑点 " 才慢慢向岸边移动。郭佳和同学穿着下水裤,扛着脚架,深一脚浅一脚走来。

    郭佳的家乡在蓬莱,那里有碧海沙滩,所以第一次见到条子泥的滩涂时,她傻眼了:怎么灰扑扑的,全是泥呢?在真正认识这片土地后,郭佳感慨,这里的底栖生物太丰富了,候鸟众多,和家乡真的不一样。

    " 我们经常扛着单筒高倍望远镜下滩,站在滩涂观察记录各种鸟类。" 说着轻巧,其实郭佳和同学们一站就是一个半天。" 有时候是数鸟,有时候是观察它们的状态做记录。"

    科研是枯燥地重复一个环节,年轻人们却从中找到了一些 " 小快乐 "。

    提到候鸟,郭佳打开了话匣子," 我喜欢的候鸟可太多啦!我们有时候还会偷偷给小鸟取绰号。蛎鹬就叫‘小胡萝卜嘴’,因为它嘴巴远看像胡萝卜。灰斑鸻的翅膀下长出黑色繁殖羽,我们就叫它‘腋毛怪’。"

    手机里晃动的画面是郭佳的宝贝,她眉飞色舞地讲述着她在观察的鸟低头吃了什么、吃了多少,她可以从它的粪便中测到什么,美其名曰 " 为小鸟计算卡路里 ",看看它营养是不是跟得上。

    郭佳记录的滩涂上的灰斑鸻(央广网发 王姝姝 制)

    科研课题并不容易,除了课题本身,也难在自然环境变幻莫测、危险重重。即使是春天的滩涂都能把人冻得哆哆嗦嗦。有时候,郭佳也会因为各种不顺利偷偷掉眼泪,因为遭遇陷入泥潭而感到害怕,但转身的一瞬间,这些新青年们却又迎着风、唱着歌为彼此鼓劲。

    代表着科研新生力量的新青年们在前辈们的带领下,一代一代、一年一年,前赴后继,他们抬着头迎风而上,擦干泪后的欢笑化作勇敢的歌,他们落笔时心无旁骛,在滩涂上续写科学的梦想。

    条子泥湿地作为盐城黄海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亚 - 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线路上的关键枢纽,是全球数以百万计迁徙候鸟的停歇地、换羽地、越冬地和繁殖地。我们看到海浪在条子泥的滩涂上画出线谱,这群记录者化作跳跃的音符,乘着海风而来的候鸟俯瞰而歌。他们透过镜头,感受海浪澎湃,他们记录飞翔,与万物同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 " 央广网 " 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 小时报料热线 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 " 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 " 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关键词:

    上一篇:看热讯:降价 90 万卖不掉,北京 5 月二手房凉意加重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