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产品世界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合作|
  • 联系我们
  • 主页 > 行业 > 正文

    天天资讯:“和你们见面的一刻钟,我说了平日一整天的话”

    2023-04-17 13:15:56  |  来源:潇湘晨报  |

    去湘西挂壁公路时,山中新绿初萌,农人扛着犁耙试水,翻出新一年的希望。

    大山里的春天亦如这里的人,迟缓却热烈。《湖湘地理》曾多次在湘西搜集春天,这次挂壁公路之行,我们偶遇了一次苗家人的赶集。春天的活色生香,生活的酸甜苦辣,在这里真切又自然。


    (相关资料图)

    到达湘西挂壁公路入口时,山色阴沉,一场大雨正在酝酿。浓云令挂壁公路也变得锋锐。" 湘西挂壁公路 " 牌子上,白颊噪鹛不时飞过,发出画眉般地鸣叫,灰扑扑的鸟清晰起来。

    守在入口的吴配成,见到我们时,这位跟绝壁相伴 24 年的小龙口水电站站长笑了," 你们能来,真好。" 但是他遗憾地说,我们运气不好,没碰上绝壁的雨,错过了比挂壁公路更妙的瀑布奇观。我们是当天的第二波游客,第一波去挂壁公路的只有两辆车,他们也来自长沙。吴配成甚至给我们免了门票,只收了十块钱的意外保险费。而当我们体验完挂壁公路后,他又等在入口,主动邀约第二天一早的行程。他说愿意给我们当导游。

    湘西挂壁公路跟别处挂壁公路不同,它不是一条山民通往外界的必经之路,而是为建小龙口水电站运输物资和设备开凿的道路。1999 年,小龙口水电站开发,33 岁的吴配成就来到了这里,24 年,他见证了绝壁周边的变化,也饱尝守着挂壁水电站的孤独。在这段 1100 米的挂壁公路还未开发成景点时,这处绝壁像是一座 " 孤岛 ",只有三个水电站的工作人员进出。" 那时候见到一个外人都觉得稀奇。" 他说他们还算好,崖底小龙洞水电站是双龙镇的水电站,1975 年开发那会儿,周边全是山间小路,工作人员来绝壁下上班需要从黄岩村走下绝壁再绕到崖底,艰难程度可见一斑。

    2018 年 2 月,湘西水帘洞景区开始开发,绝壁之下的挂壁公路、水电站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吴配成记得,2019 年 5 月,湘西挂壁公路景区试营业,安静瞬间被打破,那一年接待了 1.5 万人次游客。之后三年疫情期间,也陆续接待了 8 万人次游客。不过,这些游客大多来自湘西周边。现在的吴配成一边负责小龙口水电站的安全监管,一边守在湘西挂壁公路入口卖票。他早已习惯了生活在孤独和喧闹间切换。

    第二天清晨,毛毛雨一直下,他领着我们走上绝壁,寻找 " 最佳观景点 "。" 恋爱台巨石适合拍对面的上半坡油菜景观,射箭岩是下半坡梯田的最佳观景点,若要拍全貌,再往里走。" 他熟悉周边的每一个细节,还试图带我们找寻四十多年前水电站人们上下班的绝壁小道,只是山高林密,只好作罢。我问他,是不是每一波游客过来他都要当 " 导游 "?他摇头," 你们慕名前来挂壁公路,却没碰上它最美的时候,我不想你们留有遗憾。"

    下半坡苗寨鲜少有外人进入,它被大山和绝壁保护着,几乎与世隔绝。我们无意间跟着暮归的羊群闯进村口,遇见了一个原生态村落。

    苗寨里的房舍大多是老式吊脚楼," 挂 " 在山腰,和寨子前的梯田、对面的挂壁公路一起构成湘西风景。

    赶羊的村民吴智丽告诉我,在这个山坡上除了下半坡还有上半坡,它们一起组成双龙村,跟十八洞村仅一山之隔。从上半坡远眺,两个在一条之字形山路上的寨子,却泾渭分明。上半坡以旱土居多,种满了油菜和果木,下半坡多为灌水梯田,种稻为主。它们又相辅相成,合奏出一首田园牧歌。" 我们村就几百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以前没修大路,要走 3 公里小路才能出山,很少有外人来。" 见我们进村,吴智丽很兴奋,她说短短一刻钟,她讲了平日一整天才说的话。27 岁的吴智丽是两个女孩的母亲,为了不让孩子成为 " 留守儿童 ",她留在村里带孩子,以养羊作为生计。她的二十多头羊几乎不需要刻意叫卖,周边老乡家办红白喜事就能预订完。" 我们下半坡有三户人家养羊,我家的羊是最少的。"

    她带我们走进村落,引来一阵阵狗吠。在下半坡苗寨,只有狗吠才能吸引人们开门。村民见到陌生人,往往憨憨一笑,不敢搭话。71 岁的麻大娘是个例外,她在篮球场见到我们时,左手拿着 " 砖头机 ",右手抓着一串钥匙和新的智能手机向我们求助。她儿子一家出去打工,给她留了智能手机看监控,可她不会用,所以,每天傍晚都要特意来一趟儿子的新房。我教她用了几遍,她还是没学会,只是尴尬地扶背篓。我问她背篓装了什么,她一下来了兴致,那是她上山挖的一背篓野菜鸭脚板,她想留着等孩子们清明回家吃。这是湘西当季最好吃的野菜,先用猪油煸香干辣子和蒜瓣,然后将鸭脚板放热油中一翻炒,就会满屋野菜香。同行的伙伴要买她的鸭脚板,她沉默了好一会儿," 我不卖的,今年鸭脚板少,我留着给儿子吃。" 老人见扫了我们兴,从背篓里取出刚摘的白菜苔送我们。

    这时,关好羊群的吴智丽带着女儿,送我们走向村口。我回头发现,村中几棵大树是木兰科的厚朴。它的树皮、根、花、种子及芽无一不可入药,其中以树皮为最,不过树皮需耐心等上 20 年才可取。我指了指厚朴树,吴智丽会意," 我老公回来就可以取树皮了。" 那一刻,我觉得厚朴就像这个苗寨。村民们在村中种下几棵厚朴,耐心等待它们成材,就像村民们守着这个村落,终能守得云开月明。

    在去往湘西挂壁公路的路上,我们在夯党寨百亩梨园旁遇见转山采药人 " 不老石 "。他前胸后背都挂着尿素袋,正在梨园旁采挖 " 千年老鼠屎 "。

    春天,是湘西山中采药人最忙碌的时候,他们要趁着药材刚刚露芽时采挖。72 岁的 " 不老石 " 天刚亮就进山了,他本来要去采挖野生血三七泡酒,没想到它叶子长开了,只挖了几根。" 血三七喜欢长在阴凉石缝,挂壁公路那边多,我刚从那边回来。" 他说春天采药要及时,很多药材要赶在四月之前采,不然各色叶子混杂一起,很难分辨,有些药材长叶还会影响药效。

    " 不老石 " 住在夯党寨梨园附近,本人姓石,他给自己取了 " 不老石 " 的外号,调侃自己年纪大了不老实,喜欢往山里跑。他挖了一辈子药材,最了解药材的时序和功用,见我畏寒畏冷还咳嗽,他放下正在挖的 " 千年老鼠屎 ",领着我去了梨园旁的杨姓人家。他家房前屋后种的绿植全是中草药," 不老石 " 随便摘了几种叶子和金钱桔递给我," 你试试,可以缓解症状。" 见我半信半疑,他先将药材吞下再配新的给我," 你回去可以试着用甘草磨粉跟止咳糖浆一起服用,治疗咳嗽效果很好。" 说完,他又潇洒地转进梨园挖 " 千年老鼠屎 "。

    我跟了上去,他指着叶背为紫色的 " 千年老鼠屎 ",再从尿素袋里拿出两颗沾着泥巴的黑根," 这是我今天最大的收获,它就是千年老鼠屎。" 他袋子里放了三四斤,可以卖不少钱。

    " 不老石 " 挖的 " 千年老鼠屎 " 学名紫背天葵,是毛茛科天葵属多年生小草本植物。因这种天葵根部挖出来后呈黑色的颗粒状,像一粒粒老鼠屎,所以人们给它取了形象的名字 " 千年老鼠屎 "。

    " 千年老鼠屎 " 多生长在林下草丛、路旁或山谷地的较阴处,叶子形状有点像酢浆草,叶片正面为绿色,背面为紫色。在没开花的时候,它就是一堆静静地匍匐在山地上的野草,没人会注意它。湘西是这种药材的天堂,这时候前去,山边、果园、石头旁都能遇见它。它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功效,一般用于头痛、风湿、咳嗽、感冒发烧等症状。" 不老石 " 说它三月开花细白,春生夏枯,秋冬罕有。" 看似不起眼,价钱好着嘞,我卖的最贵的干老鼠屎有 100 多元一斤。" 他笑着说,再过一阵他就可以采过山风、山姜风、鱼腥草、野茴香、紫花地丁、黄花风等药材," 这是泡脚用的,三伏天用得上。"

    待我离开时,他又从尿素袋里掏了几粒 " 千年老鼠屎 " 当见面礼," 没什么相送,这几粒老鼠屎你种在阳台,还可以当盆景。"

    经过排碧乡农贸市场去黄岩村绝壁之巅时,碰上一场春日赶集。

    我总觉得赶了农村这样的场,才真正与它有了肌肤之亲。排碧乡的赶集日是农历逢三或八,如初三、初八、十三等以此类推。我们去的那天是闰二月十三日,十里八乡的老乡大老远赶来买卖,他们卖的大多是农产品、野菜或手工艺,装在菜篮里、背篼里、箩筐里,往街边一摆,随意蹲坐,等着往来顾客光顾。沿街住户直接卸下门板,用两条凳子搭出摆台,各种菜苗、树苗、新鲜蔬菜挨挤在门板上,吸引不少人前去询价。

    碰上这样的农村集市,简直是吃的奇遇。集市中最热闹的是炸粑粑小摊,清一色用锑桶装米浆,煤炉上放油锅,再搭一个电风扇罩当滤油筛子,摆上当地最特色的麻圆、油粑粑。我在龙大姐的摊位停下,1 块钱买了 4 个原味油粑粑。她熟客多,不用叫卖都有人冲她的麻圆和酸野葱馅油粑粑而来。" 磨 10 斤米浆,不用一上午全部卖完。" 她的米浆是用大米和黄豆调配,石磨出浆,再用一个形似沽酒的铁模具装米浆放入滚油里炸。这样出来的油粑粑香而不腻,再裹上当季酸野葱馅,太鲜香了。

    集市里大多老乡卖东西不用称,他们用不同形制的碗来当衡量器。卖黄豆粉的用普通饭碗,一碗五块钱;卖自制的干豆豉的换菜碗,十块钱一碗。甚至卖野菜也估价,一袋子三斤左右的地木耳只要十块钱,一大袋像梨树嫩芽的野菜五加刺也只要十块钱。摊子摆在排碧乡路碑旁,卖当地竹筒粉、蛐蛐粉的姑娘也直接用碗和塑料袋,碗装的蛐蛐粉现场调料汁,五块钱一碗,打包带走的用大塑料袋装着,上面再送一小塑料袋调好的料汁,十块钱一份。她卖的蛐蛐粉像川贵地区的凉虾,买的人络绎不绝。除此之外,集市上的蕨、油豆腐、小虾米、蒸南瓜红薯、包谷酸及各种新鲜蔬菜也是这种卖法。这种一锤子买卖非常 " 了撇 ",买卖双方无需扯着嗓子计较斤两,更不用大肆讨价还价。

    把这种卖法发挥到极致的是三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她们来自双龙镇红英村 6 组,每人花三块钱车费才辗转到排碧乡农贸市场。老人们卖的是酸萝卜丝和酸芥菜,萝卜丝是那种带着粉红母水的胭脂萝卜,酸菜是当季的芥菜切碎焯水后自然酸制,也带着母水。三人用背篓和簸箕当作摆台将摊位摆在农贸市场的入口处,成为集市最特别的风景。但她们生意不好。所以,见我靠近,老人着急地扯我的衣角,用蹩脚的普通话请求," 你能买我们的酸萝卜吗?我们老了,赚不到钱了。" 这三位卖酸萝卜的老人是同村同组的闺蜜,只要附近有集市,她们都会带着自制酸萝卜去赶场补贴家用。三人中只有 81 岁的田远银老人识字,为了相互照应,她们除了在麻栗场赶集分开,一般摊位都摆在一起。" 我们知道摆一起不好卖,但我们有时候听不懂别人说话,也不太认识钱,在一起互相照应好些。" 老人卖酸萝卜丝用 " 老古董 " 银碗当称,一块钱一碗,因为没有微信支付,常常招揽不到客人。我跑遍集市,换了 50 块钱,让同行的伙伴关照三个酸萝卜摊位。她们中生意最差的直抹眼泪,放下手中的碗,用大袋子装了至少 5 斤酸萝卜丝,还反复叮嘱," 酸萝卜是我们的拿手绝活,做了几十年了,干净的,放心吃。"

    文 / 潇湘晨报记者伍婷婷 图 / 卢七星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 " 晨视频 " 客户端,搜索 " 帮忙 " 一键直达 " 晨意帮忙 " 平台;或拨打热线 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 19176699651。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