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梅子酱》看华语乐坛
2023-03-15 18:13:28 | 来源:潮新闻 |
2023-03-15 18:13:28 | 来源:潮新闻 |
" 你浅浅的微笑就像乌梅子酱,我尝了你嘴角唇膏薄荷味道 "。
最近,歌手李荣浩的《乌梅子酱》似乎成了朋友圈传唱度、流行度最高的单曲之一。截至 3 月 14 日,该歌曲 " 霸占 "QQ 音乐热歌榜 TOP1,网易云音乐热歌榜 TOP1 长达 4 周时间;抖音上,关于《乌梅子酱》的播放量已超 37 亿。
【资料图】
歌曲火爆的背后,随之而来的是争议和质疑,# 乌梅子酱口水歌 ## 乌梅子酱俗不可耐 # 等微博话题等阅读量超 15.4 亿。
这首歌为什么这么流行?又为什么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人们到底在关注什么?
一
有人说,《乌梅子酱》之所以这么受欢迎,就是因为歌曲本身足够好听,并且自带 " 传染性 "。何为 " 传染性 "?一些网民认为,这是一首地地道道的 " 口水歌 ",所谓 " 口水歌 ",特指那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听过几遍旋律就会唱,容易 " 洗脑 "" 上头 " 的神曲,大街小巷很多人张口即来。比如前些年的《小苹果》《海草舞》,又如这些年的《学猫叫》《野狼 Disco》。
有人说,《乌梅子酱》能够破圈传播,主要是因为网络营销做的好。其实,这首歌早在去年 11 月 21 日,便以单曲形式发布,发布前后几天,并没有在网上溅起多少水花,掀起多少波浪。今年 2 月 14 日情人节前夕,范芽芽、乃慧、Bell 玲惠等千万粉丝音乐博主,在各大短视频平台翻唱该曲目,一阵推广后,《乌梅子酱》便在各大社交平台刮起了龙卷风," 病毒式 " 地在人群中传播。
还有人说,《乌梅子酱》之所以能在当下火爆出圈,正是因为现在好听的歌实在太少了,人们对好歌曲的要求和标准降低了," 矮子里面拔长子 ",《乌梅子酱》相对好听出众,便成为了当下最流行、流量最高的单曲。
当然,这首歌频频上热搜引发舆论争议,绝不单单是因为歌曲和创作者本身。
" 进入到副歌,一股浓郁的中国乡土风掺杂着当下短视频平台的火爆元素就扑面而来,你躲都躲不开,歌词中的我好喜欢,简直俗不可耐。" 国内某乐评人如此评价。评论发表后不久,便在舆论场引发热议。该条评论本身也成为人们争论和质疑的焦点。
严苛、毒舌、不留情面是一种说法。对待歌曲,本来就是千人千面,喜欢的人就听,可以表达溢美之词;不喜欢的就别听,同时也不要恶意诋毁。听歌就是听个心境、听个情绪,大可不必过于认真、过于挑剔。
遗憾、失望、怒其不争是另一种说法。作为当下华语乐坛的领军人物之一,金曲奖得主李荣浩,应当向上突破,而不是向下兼容,针对短视频平台用户的喜爱偏好,特意 " 迎合 " 下沉市场,追求歌曲投入产出的 " 性价比 "。
二
事实上,人们在关注歌曲本身的同时,也再一次衬托映射出一个疑问,华语乐坛路在何方?如何振兴华语乐坛?
似乎这些年来,我们上下班路上车里放的最多的,还是孙燕姿、萧亚轩、梁静茹、飞儿乐队的经典曲目;年轻人去 KTV 里唱歌,点唱得最多的好像还是周杰伦、陈奕迅、林俊杰、五月天的歌;就连当下大火的《乌梅子酱》还被一些专业音乐人士拿出来剖析,说跟周杰伦 20 年前创作发布的《浪漫手机》旋律如出一辙。
很多人怀念 2000 年初那段港台、新马(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歌手 " 神仙打架 " 的年代,本以为迎来的是华语乐坛的巅峰对决,开启的是一段辉煌之路,谁知却是 " 最后的战役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准备入侵地球的三体人向地球发送了 " 智子 "。它可以锁住地球科技,阻止人类文明进步,如今的华语乐坛,似乎也被一颗 " 智子 " 困扰着。
问题出在哪儿了?浙江电台动听 968 音乐调频流行音乐节目主持人全麦认为认为,华语乐坛目前正处于一个更新换代、青黄不接的交替阶段,之所以会出现人才 " 断档 ",金曲 " 断片 ",根本原因有三点。
首先,传播媒介变了。以往,听众听歌无非两个途径,广播电台和磁带唱片。能够发表、进入大众视野的歌曲一定是经过演艺公司、唱片公司、发行部门等多个主体的层层审核、严格把关,每一首歌的质量都是过关过硬的。那时的人们会为了听一首好歌,专门去店里掏钱买下一盒磁带,甚至是一张光泽夺目的黑胶唱片。那时听歌是有仪式感的,不认真听完一首歌都是对创作者的不尊重。
如今,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人们听歌的渠道,大多数人抛弃了磁带、唱片,转而在流媒体,特别是短视频平台上听歌。大量 15 秒、30 秒的 " 快餐式 " 歌曲 Demo(小样)成为了人们听歌的主要渠道和来源之一。
其次,创作导向变了。为了适应短视频的长度特点,其背景音乐只能被迫接受 " 截肢 ",甚至只有极小片段被选入。人们越来越多地听到几个小节的旋律一遍又一遍地循环播放。听众喜欢什么,我便创作什么,什么东西能火,我就创作什么,似乎成为越来越多当下歌手的创作导向。
既然只有一段好旋律也能火起来,那么为何还要精心雕琢整首歌?为什么还要在一首曲子内设计多样而富有起伏的旋律?为什么还要那么谨慎地考虑前奏、主歌、副歌之间的联系?这就好像人们不再看一整部小说,而只看一千字的节选,那么几乎所有作家只需要让高潮部分足够抓人眼球就足矣。不会再有暗藏深意的背景,也不会再有精妙绝伦的伏笔。
最后,艺术生态变了。如今越来越多的歌曲综艺节目,成为了金典曲目 " 回锅肉 " 的烤制 " 熔炉 ",也成为 " 翻唱歌手 " 们的竞技舞台,抛弃了对原创的追求,丧失了创作的氛围,华语乐坛的衰弱也不可避免。
部分城市音乐广播电台使用的 RCS 歌曲数字化编播系统进入界面
不仅如此,为了提高收听率、占据市场率,很多城市音乐电台都采用了智能选歌系统," 喂 " 给听众的大多是一些经典老歌。因为大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人们对自己熟悉的歌曲更有好感,更容易停留。同时,国内版权市场制度还不够完善等因素,也使得华语歌曲原创的土壤更为 " 贫瘠 ",创作型人才的成长空间大为压缩。
三
歌曲是人类艺术创作的结晶,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重要承载主体。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振兴华语乐坛,让世界刮起 " 华流 ",使得海内外华夏民族更加文化自信呢?
短期看流量,中期看作品,长期看口碑。虽然网络热歌、网红曲目能够为创作者带来一时的流量、一定的知名度以及一定的经济利益,但是想要在华语乐坛上拥有一席之地,还是需要过硬的作品,拿作品说话。
为什么人们经常 " 苦苦哀求 " 周杰伦尽快出新歌?因为这么多年下来," 周杰伦 " 已经成为了华语歌曲品质的代名词,好听的代言人,流行的旗帜和标杆,靠的是什么?是源源不断的创作才华和广为传唱的金典曲目。要想重振华语乐坛,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 " 周杰伦 "。
创作者,不止需要野心和实力,还需要格局和担当。在享受市场红利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实力,将重心放在音乐创作上,摒弃 " 投机取巧 "、秉持 " 流量思维 ",套用模板,创作(改编)歌曲。市场是诚实的,人们的耳朵也是诚实的。一个网红歌手,在火爆过后,很容易被人们遗忘,只有硬核的曲目、优美的旋律才能走进人们的内心深处,在华语乐坛历史上名垂青史。
平台媒介,需要营造 " 尊重好歌手,鼓励原创力 " 的舆论环境,培育创作土壤。把笔墨、画面、舞台更多留给那些有原创能力或者唱功的音乐人,而不是 " 唯流量名气至上 " 的网红歌手、跨界歌手。要关注和挖掘好作品,并引领提升听者的审美水平,让更多好作品被大众听见。
听众,或许应该对原创音乐人,要有再多一点的耐心和宽容,不要听风就是雨,跟着瞎起哄,更不要落井下石,恶语相向。正像《乌梅子酱》词曲作者李荣浩所说的" 歌曲没有高低贵贱,只有你喜欢不喜欢,就像酸辣土豆丝和白菜,各有所爱 "。在音乐人激烈厮杀的当下,音乐人的压力并不小,好音乐的诞生需要天时地利的运气,需要时间发酵,也需要鼓励。
这几年来,华语乐坛是否衰落,常常被人提起,这或许也是一件好事。正是因为有关注,才会有讨论,有了讨论,才会去琢磨探讨如何振兴、重振雄风。
华语乐坛真的衰弱了吗?或许正在开启一个充满活力的全新篇章。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