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伟「消失」,一声叹息
2023-03-05 17:17:50 | 来源:视觉志 |
2023-03-05 17:17:50 | 来源:视觉志 |
如果只能有一个影帝,你会选谁?
是不是回想起被那个世纪难题支配的恐惧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张颂文和张译,究竟谁演技更好?
我选择放弃,投范伟老师一票。
如果我不说,你们可能不知道。
范伟的新剧《立功 · 东北旧事》上线了,也结局了。
豆瓣 7.6 分,还算不俗的成绩,但依旧没什么热度。
相比《狂飙》全民追剧似的海啸浪潮,《立功 · 东北旧事》溅起的小浪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这幅场景,让我想起了那年的金马奖颁奖现场。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周冬雨和马思纯的双黄蛋影后,鲜少有人关注获得金马影帝的范伟。
就连单独的报道都少得可怜,媒体吝啬的笔墨提起时还不忘加上 " 爆冷 " 一词。
图源:网络
时至今日已经 7 年了,可范伟被低估的半生,还在继续。
他的演技名气和演技实力仿佛永远在两个轨道运行。
范伟的演技,何时能被正视?
范伟的演技有多厉害?
谈起范伟,大多数人眼前浮现的角色是 " 脑袋大脖子粗 " 的伙夫、" 东北第一狠人 " 范德彪、结巴的药匣子、爱作诗的王木生。
却很少有人能想到看车人杜红军、司机老崔、农场主任丁务源。
尽管后面的这些角色让他获得影帝,受到主流的认可。
自他转型开始,范伟已经向前走了 20 年了,遗憾的是,我们的掌声仍旧停留在 20 年前。
是时候该看看范伟的另一面了——
被低估的影帝。
范伟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对小人物的演绎。
著名导演黄建新就曾说过,小人物是最难演的,它不是依靠单纯的表演技巧,而是需要通过丝丝相扣的细节累积出来。
图源:《央视人物》
在《耳朵大有福》中,范伟饰演的铁路机械工人王抗美退休了,身处中年危机,上有老下有小,老婆还生病住院,家里乱作一团,他被迫在生活的泥潭中苦苦挣扎。
影片中,范伟加入了很多他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细节,比如有段情节模仿他爸爸,天一冷就戴上口罩,戴上白手套,骑车前,在自行车座上 " 啪啪 " 抽两下,以抽掉上面的灰。
图源:《耳朵大有福》
还有一些细节是现场发挥的,影片中他和父亲守着炉子抽烟,父亲撕一块纸,搁炉子里一放,点着后,他叼着烟顺势往那凑近点上了。
图源:《耳朵大有福》
不过最难的是,他需要去展现王抗美复杂的情感层次,那种在大时代的困境中身不由己的无奈。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王抗美在人群中跳舞,他的两条胳膊僵硬地摆动着,嘴角使劲向两边咧开,但这幅画面却让人丝毫感受不到开心,他就像是被命运架起的玩偶,只感到绝望和悲哀。
图源:《耳朵大有福》
范伟拍完这部电影后,导演张猛说:" 我认为范伟的表演超越了以往的所有作品 "。
图源:《耳朵大有福》
范伟的演技是在不断进化的。
他曾说过自己之前的表演是 " 出于一种直觉 ",到了《耳朵大有福》,他开始去思考这个人物本身," 他的处境、他的时代、他生长的土地、他坚强背后的无可奈何 "。
尽管前期靠直觉,就已经让他接连获得各种国际大奖了——
转型第一部作品《看车人的七月》,让他夺得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男主,之后的《芳香之旅》又让他获得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特别表演奖。
图源:《看车人的七月》
再到《不成问题的问题》,他的表演又上升了一个台阶。
影片中,他饰演一位城府极深的农场主任,游走于各种人际关系之间,你永远都看不清他真实的面目,以至于没办法给他下一个好人或者坏人的定义。
因为这时的范伟已经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他考虑到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 所有的爱和恨都不是 100% 的 "。
图源:《不成问题的问题》
在这部影片中,范伟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表演得很 " 淡 "。
很多时候,要想体现演技好,似乎就得是那种情绪大开大合的表演,至少热搜上 " 演技炸裂 " 的话题下流量们的表演是这么告诉我们的。
但在这部影片中,范伟全程没有一场爆发戏,却将人性的幽微极为细致地表现了出来。
凭借这部影片,他获得金马影帝,金马奖评委许鞍华评价他的表演时说:" 他演一个不能说是坏人的角色却诚恳到可怕,表演还可以幽微到如此地步 "。
图源:《不成问题的问题》
到后期,范伟的演技已经进化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进入角色后,他可以激发出角色的本能并自然地做出合理的行为。
《铁道英雄》中,有一段情节是,范伟饰演的卧底老王与日本人在餐桌前对峙,这场戏他没想过要哭,因为 " 绝对不能当着侵略者让眼泪流出来 ",但说到激昂时,眼泪不由自主地出来了。
这时,他没有选择简单地擦掉,而是抬手随意在眼角扫了一下,将眼泪带到手指上,再在桌下用力搓捻掉。
短短一两秒,没有思考的时间,一段即兴的表演下意识地就出来了,但行为却出奇地恰到好处。
图源:《铁道英雄》
有人说,真正的演员,你根本看不出他在演戏。
看到范伟,我才真正理解这句话。
成为影帝
为什么范伟总是在被低估?
凡尔赛一点说,因为他太红了。
搭档赵本山,几度登上春晚舞台,火遍大江南北,之后出演的一系列赵氏喜剧,让他东北喜剧人的形象深入人心。
出去逛街,菜市场小贩都让他 " 走两步 ",有时候走着走着,突然有人从背后 " 啪 " 拍他一下,亲切地喊他一声 " 彪哥 "。
更让他哭笑不得的是,有次他走在路上,听见后面有人说 " 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 "," 他们都不知道我是范伟 "。
图源:《鲁豫有约》
这种喜剧角色带来的国民度,是他之后无论出演再火的文艺片、塑造再深刻的角色都很难超越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范伟被困在了喜剧的框架里。
2003 年,他刚演完《心病》,观众还沉浸在 " 心拔凉拔凉 " 的笑声里,范伟已经开始考虑转型了。
他看中了《看车人的七月》的剧本,主动去找导演争取角色。
但导演敷衍的语气,分明希望不大,因为导演怕观众一见到他就笑场。
再加上他本就不是科班出身,也谈不上天赋。
毕竟 16 岁拜师学相声那年,师父说他 " 条件一般 ",连他自己都说:
" 什么是天才,就是不费什么劲,又把它做得很漂亮。可我是费挺大的劲,最后做得只是差不多。"
想要转型,跳脱出喜剧演员的框架,范伟就必须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他不止是在与外界的刻板印象做对抗,更多的,他都是在和自己对抗。
接下一部影片,他必须要相信角色。
在看《长安道》剧本时,他很难理解万正纲间接把自己女儿杀害的情节。
为此,导演给他捋人物的行为逻辑,捋了好几个小时才说服他," 我相信了这个角色,就答应演了 "。
图源:《长安道》
最重要的,他能不能给自己建立起信心,相信自己能演好。
作为主角之一的范伟,是《铁道英雄》最后定下来的演员。
因为影片取材于真实事迹,他饰演的烈士是有原型的,范伟觉得自己不像英雄,也担心烈士家属的后代不接受他,一想到这他就特别打怵。
尽管导演解释说:" 就因为不像英雄才让你演,因为你在日本人眼皮底下,做卧底这种工作 "。
他还是决定亲自去枣庄体验一番,去铁道游击队的纪念馆实地看看," 里面有这些英烈的照片,我就觉得更信任自己能演了,因为他们看着真的就是像普通百姓那样 "。
图源:《铁道英雄》
确定角色后,范伟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为了更好地理解角色、进入角色,他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来研究人物,再短下去," 我就会跟导演说我能不能晚点进组 "。
研究角色期间,他会了解清楚角色的前史,角色所处的时代背景等等,他干脆给人物写个小传,就算是只有几句台词,他也一定要写。
《芳香之旅》开拍前,他写了一万字的笔记。后来不写了,换成了录音,想起来就录一下,最后一起听," 听完之后把脑袋装得满满的,再做减法,这个人物可能就在心里活起来了 "。
图源:《芳香之旅》
一切了然于胸,范伟才能放心地开拍了。
拍戏过程中,他对于细节的追求近乎到严苛的地步,甚至连自己都不肯放过。
在拍摄《不是问题的问题》时,有一场丁务源落水上岸后走回沙石滩的戏," 是在摄影机前停一下再走,还是一直往前走 ",就这个小细节,他和剧组的人就研究了半天。
有时,一不小心出现失误,他就会揪心很久。
《铁道英雄》中,一句山东方言 " 喝酒 ",在后期征集意见后改为了 " 哈酒 "。
没多久,范伟在网上看到一个枣庄人说方言,说得确实是 " 喝 ",但这时,影片已经不能再剪了,影片中那七八个 " 哈 " 成了他心中的刺。
图源:《铁道英雄》
即使是接下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小配角,他也不放过一丝一毫的细节。
接到《手机》中砖头哥的角色时,听说要用河南话,他心里有点 " 打鼓 ",导演找了剧组的河南人,把台词录下来给他听,但他听完觉得还是不太地道。
因此他特地跑到郑州,请教当地人,一字一句地跟着念,心里才算有底了。
不光是台词,他连穿着也考虑到了。
他以前饰演的都是东北农民,但河南农民和东北农民不一样。
那时他在郑州路过一个农村,正好马路上过来一人," 穿一个跨栏小背心,外面穿个汗衫,然后叼一根烟卷,八字步,挺个小肚走,我一下就找着感觉了,现在电影里这个造型就是根据那人来的 "。
图源:《鲁豫有约》
为了演好一个人物,除了参与到台词、服装工作中,甚至他还参与到了设计、道具、打光的工作中。
导演梅峰一度觉得范伟有一种艺术上的精神洁癖。
这其实来源于范伟不自信的性格," 面对每一件事都很忐忑,忐忑的结果就是焦虑,焦虑的结果就是告诉自己一定得把这事儿弄好 "。
图源:《鲁豫有约》
他不能够迎接社会所有的一切
很难想象,荧屏上憨厚、耿直、不羁的范伟,私下却是一个社恐。
赵本山就曾这样评价过范伟:" 他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不能够去迎接社会所有的一切 "。
这和他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
小时候,范伟的父母总是吵架,每次他放学走到家里的胡同前,他的心就开始狂跳,推开家门,如果看到妈妈脸上是高兴的,他吃什么都高兴。
图源:《艺术人生》
为了不惹父母生气,他变得很乖。
父母对他要求严格,给他设立了各种条条框框,他都一一照做,比如家里来人,作为孩子的他就要端着茶壶在客人旁边等着,客人喝一口,他就要添一口。
这种充满束缚的成长环境,让他变得越发小心翼翼,性格也变得越来越敏感。
图源:BTV 文艺
但偏偏他走上了喜剧演员的路。
外人都以为他是一个特别风趣的人,常常邀请他去酒局逗个乐,活跃活跃气氛。
可他一来,反而气氛变得更低气压了,他每每往那一坐不喝酒,也不说不笑,别人还以为他在耍大牌,对方难受,他也尴尬,从此之后,他再也不想出去应酬了。
图源:《艺术人生》
他不会说话,总是担心自己的话会不会伤害到对方。
开剧本讨论会,他随身带个录音机,录下全程对话,再让助理整理成文字稿,他再回看,反省自己哪里说错话了。
也因此,他在生活中能不说话就不说话。
在片场,除了创作,他从不说别的,拍完戏后,导演梅峰连他的电话、微信都没有。
图源:《鲁豫有约》
他脸皮薄,说难听点就是 " 死要面子活受罪 "。
他曾和赵本山、高秀敏演出过一个小品《面子》,赵本山找范伟要账,钱没要到还搭进去了好多钱。
这其实是根据范伟的真人真事改编的。
图源:《鲁豫有约》
范伟去大连参加比赛时,同行的巩汉林曾向他借了 300 块给媳妇买裙子,结果忘还他了。
当时,范伟的工资一个月才 30 块,这相当于他快一年的收入了,但他不好意思要,姐姐建议他去看看孩子,顺带着提一嘴裙子的事。
去之前,范伟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个布艺娃娃,谈话中委婉地问他那件裙子好看吗,结果巩汉林还是没想起来,他只能打道回府,他还纳闷儿,是不是自己之前欠了巩汉林什么东西没还。
第二次,他又买了一堆东西去了,犹犹豫豫地总算说出来了,巩汉林一拍脑门才想起这事。
图源:《鲁豫有约》
鲁豫曾对他说 " 这种性格的人挺累的 ",他无奈地点了点头," 但没办法,改不了 "。
之前朋友还建议他上真人秀锻炼一下,他听从建议去了,结果整场只感到尴尬,手心紧张到冒汗,后来说啥也不上了。
图源:《鲁豫有约》
不爱应酬、不愿社交、不喜曝光,这样敏感的人,注定和追名逐利的娱乐圈格格不入。
但却是对抗娱乐圈名利场的最佳利器。
因为他在意别人的看法,相对应的,他就会在意每一个观众:
" 我怕出现纰漏,让大家失望,我在每个人物身上倾注的心血很大,我属于一根筋的人。"
为了不让观众失望,他时刻都在反省自己。
每拍完一部戏,他都需要时间放空。
他会一直在脑子里回想 " 哪个地方留遗憾了,哪种演法应该更好 ",永远在怀疑自己对不对。
图源:《鲁豫有约》
为了能呈现更好的表演,他还给自己定下了原则,只接复杂人物的戏。
虽然最近几年常说的 " 中年演员的困境 ",范伟也不可避免地被波及到,递上来的剧本常常是一些父亲的角色,甚至无戏可演。
但他依然执拗地坚持着,等待更好的机会。
与其抱怨大环境,不如主动出击,他成立了编剧工作室,专门为自己量身打造人物。
票房不高,热度不高,甚至不赚钱也没关系,只要他可以一直演戏就好。
如果可以,他想一直演到老," 就像美国影星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那样,90 岁了,还能演电影 "。
图源:《鲁豫有约》
在浮躁的娱乐圈中,从不缺一夜爆火、飞黄腾达的故事,也不缺被名利欲望驱使锒铛入狱的故事。
唯独缺少静水流深、守望初心的故事。
就如同范伟,他用他笨拙的天真,逆着污浊的洪流,始终对抗着时代的局限。
他不该是被低估的影帝,而是值得被所有人正视的影帝。
部分参考资料:
1. 人物《范伟 暗里妖娆》
2. 环球人物《范伟,不动声色地较劲》
3.《【专访】范伟:生活中的我不好意思,进入人物就能嚷得出来》
4.《鲁豫有约》、《央视人物》、《艺术人生》
监制:视觉志
编辑:哈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