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产品世界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合作|
  • 联系我们
  • 主页 > 行业 > 正文

    全球热资讯!“醉驾入刑”微调,切莫从“入刑”变成“出刑”

    2023-03-03 18:26:26  |  来源:九派新闻  |


    (资料图片)

    文 / 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舒圣祥

    "因为 " 醉驾入刑 "," 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 " 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不酒驾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负责,必须严格遵守。代驾行业蓬勃发展,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人们拒绝酒后驾车的意识不断增强。因此无论如何," 醉驾入刑 " 的积极作用,不能无视,不容否定。"

    2023 年全国两会在即,全国政协委员皮剑龙拟向两会提交《关于修改醉驾型危险驾驶罪构成要件,适当提高 " 醉驾 " 入刑门槛的提案》。提案认为,醉驾入刑未能有效实现防范和减少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立法初衷,还因此制造和引发了潜在矛盾的社会对立面,应适度提高醉驾入刑标准,进一步降低醉驾实刑率,提高缓刑适用率。

    2011 年 2 月 25 日,刑法修正案(八)审议通过,增设危险驾驶罪。醉驾由原来的最高 " 处 15 日拘留、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和 2000 元罚款 " 的行政处罚,上升为 " 处拘役,并处罚金 " 的刑事处罚。该法于当年 5 月 1 日正式实施。由此,醉驾正式入刑,受到全国人民的一片赞誉。

    彼时,社会的普遍共识是:一次醉驾可能毁掉几个家庭,严惩醉驾必须一严再严,必须触及那些喝酒开车者的灵魂。 高晓松等公众人物,因为醉驾被严格判刑,更让 " 醉驾入刑 " 深入人心。应该强调," 醉驾入刑 " 十几年来,为降低酒驾醉驾发案率、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发挥了重要作用," 醉驾入刑 "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成效和法治成效。

    因为 " 醉驾入刑 "," 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 " 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不酒驾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负责,必须严格遵守。代驾行业蓬勃发展,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人们拒绝酒后驾车的意识不断增强。因此无论如何," 醉驾入刑 " 的积极作用,不能无视,不容否定。

    只不过,良好的出发点不一定能带来完美的结局,看上去很甜的果子也可能掺杂一些酸涩。一个典型的问题是," 醉驾入刑 " 后,醉驾导致的危险驾驶罪案件,在刑事案件中数量排名第一,占比居高不下。2022 年两高报告显示,2021 年各级法院审结一审危险驾驶罪案件 34.8 万件,占全部刑案的 27.7%。更有法学家声称 " 醉驾每年让 30 万人入狱 "。当然,这种说法本身不严谨,因为醉驾只是 " 处拘役 ",最长 6 个月,不用去监狱。

    但是,问题的存在显然也需要直视。那就是:醉驾行为导致的危险驾驶罪案件,这些年实在是太多了,让司法机关忙于应付。司法机关的精力总是有限的,醉驾案件大量发生,占用较多司法资源,势必不能将更多司法资源,分配于其他更为复杂同时社会危害性可能也更大的案件。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说," 醉驾入刑 " 都十几年了,醉驾案件还是那么多," 醉驾入刑 " 法律效果的边际效益,也呈下降趋势。

    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则是,各个地方关于醉驾的司法标准并不统一。哪些可以判缓刑,哪些必须判实刑,各个地方几乎都有一套内部的指导意见,比如有的地方就规定,在城市快速路上酒驾一律判实刑等。这些内部规定是否合理合法暂且不说,关键是,这些地方性的规定在具体适用时大多是 " 有弹性 " 的,这就导致了很多的不公平,和司法腐败的寻租空间。某些地方,甚至发生过 " 地下车库查酒驾 " 的荒诞事件。

    对于没有社会危害后果的醉驾行为,入罪标准应否放宽,处罚措施应否调整,判缓抑或判实应否统一司法尺度,或许确有微调必要,以便减少醉驾案件对司法资源的占用,同时也让醉驾案件的裁判更为公正。但是,随意翻烧饼是万万不能的。如果突然又从 " 入刑 " 变成 " 出刑 ",这么多年的努力不仅将会前功尽弃,而且势必导致混乱,公众绝不会答应。

    关键词: 危险驾驶罪 司法资源 蓬勃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