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产品世界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合作|
  • 联系我们
  • 主页 > 行业 > 正文

    世界今日讯!9.7,三集封神,国产第一 IP 总算长脸了

    2022-12-03 21:11:58  |  来源:十点电影  |

    文 | 十点电影原创

    要来了?真的要来了吗!


    (相关资料图)

    相信你们和十点君一样,都在期待《三体》动画。

    " 人类与 TA 们的相遇,可能在十万年后都不会发生,也可能就发生在明天。"

    " 这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不确定的因素。"

    没错,是大刘说的。

    但他所说的,并不是本应在 12 月 3 日上线,但偷偷又鸽了的《三体》。

    由大刘引领,让我们一起打开比《三体》更现实的——

    坦率地讲,十点君对这部《未来漫游指南》期待不高。

    毕竟,大刘上次和贾樟柯对谈的《不要回答》,豆瓣 6.8。

    又是赶着在《三体》动画版前夕上线,很有提前炒热气氛的 " 预告片 " 感。

    谁承想,这次是真的硬核。

    科幻和现实的联结是什么?

    大刘开篇,亲身说明。

    科幻小说是把未来的各种可能性排列出来,包括一些很怪异的,难以想象的可能性。

    但往往这些可能性会变成现实。

    而观众最关注的,往往也是虚幻和现实的距离。

    到底哪些是可能实现的,又有哪些是 " 纯属虚构 " 的?

    最令人震惊的是:大多数,都是真的。

    譬如,《三体》里的 " 红岸基地 "。

    在现实里,它是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的 " 绿岸基地 ",拥有 " 绿岸望远镜 ",世界上最大的全天可动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

    从 1960 年开始,研究人员启动了 " 奥兹玛计划 ",既有 " 监听 " 功能,也有发送信号的功能。

    这并不是人类第一次尝试向太空发射信息。

    1962 年,乌克兰的一台发射机第一次发射信息。

    这条信息仅有三个字母,用摩尔斯电码发送:MIR。

    人类如同蹒跚的婴儿,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

    但我们要经历多久,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

    无人知晓,但我们仍在前行。

    至少,人类搜寻的技术,没有因为渺无回音而停下脚步。

    在谈到世界上最强大的望远镜 " 射电望远镜 " 时,中国天眼来了。

    " 中国天眼 " 首席科学家李菂介绍:

    中国天眼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直径达到五百米。

    大佬的神奇比喻也来了:

    随着探索的方式逐渐升级,从电磁波到引力波,科学家面对宇宙的态度也在改变。

    节目组采访到了弗兰克 · 德雷克博士。

    他因发明 " 德雷克方程式 " 闻名于世,但就在 2022 年 9 月 2 日去世,享年 92 岁。

    德雷克博士坚信,我们在不久之后就能探测到外星信号。

    曾经,对宇宙的探索者们,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

    " 搜索地外文明计划协会 " 的天文学家吉尔 · C · 塔特博士也出了镜。

    这位《超时空接触》的原型大佬,谈及在冷战时期,他们很担心苏联科学家发现地外文明,却无法告知全世界。

    于是坐下来制定了一份共同宣言。

    这是完全从全人类利益的角度出发,充满道德和理想的保证。

    她也感慨:如今很难想象,当年的我们是如何达成这样一个共识。

    镜头重新回到大刘,他重申:

    黑暗森林,是最黑暗,最糟糕的一种可能性。

    今日的我们,不确定未来人类与外星文明的接触,究竟会是无数可能性中的哪一种。

    我们甚至连已知的自己,将会用何种态度来面对外星,都成了未知。

    但,如果宇宙中真的没有外星文明,或者他们将在亿万年后方才造访地球。

    那么,我们是否就要停滞脚步,只被动地等待他们发现?

    答案当然是不。

    在人类的 " 定居 " 和 " 移居 " 两方面,人类已经做了充足的构想。

    如何出行?不仅仅是制造飞行器。

    更是设想如何让宇宙飞船有效率地出行。

    中国团队给出了一个不亚于造物主的构想:

    九千万年内,让三千颗恒星,均匀分布在银河系里。

    我不就山,山来就我。

    这个大胆的想法,获得了国际空间探测轨迹优化大赛的冠军。

    移动三千颗恒星,可谓是长远到九千万年的大目标。

    那么有没有小目标呢?也有。

    物理学家爱德华兹提及,自己的目标,就是一瓶太空水,只卖几美元。

    试图让太空的物流成本,尽可能降低。

    这一想法的源头,是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在《天堂的喷泉》中提出的 " 太空电梯 " 的观念。

    用卫星和特殊材质的缆绳来构建电梯系统,来解决大量物资上太空的问题。

    目前,爱德华兹他们所找到的最优材质,是碳纳米管。

    这种比钢强韧四五十倍的材料,目前是组成 " 太空电梯 " 进行传输的最好材料。

    排在 " 出行 " 之后的问题,是 " 居住 "。

    1991 年,由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投资,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构建起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 " 生物圈 2 号 "。

    这里有沙漠,有雨林,是把生态系统搬上太空的第一次尝试。

    四位实验者居住了两年,也经历了重大危机,氧气被混凝土吸收而忽然降低。

    虽然实验最后失败了,但它并没有中断人类的探索。

    既然人类需要大量能量才能实现太空航行,那么有没有可能,降低些生存所需的能量呢?

    科幻电影中屡屡出现的冷冻仓方向 ,也有科研成果实现了突破。

    专家们发现,使用右美托咪定这种药物,可以让人体的新陈代谢降低 25%。

    虽然距离真正意义上的 " 冬眠 " 还很远,但至少挖掘到了一种可能性。

    而在解决了从地球到宇宙的 " 衣食住行 " 之后,等待着人类的未知,还有很多。

    在那一时刻,掌控在人类手中的,就不只是个体的命运。

    更多的,是种族的命运,乃至宇宙的命运。

    我们忍不住去设想:

    面对如此宏大广阔的局面,我们 1400 克的人脑,还能承载无限的智慧吗?

    AI,会不会比我们更适合思考,在无数复杂情境中,挑选出最好的结果?

    或者,人脑和 AI 有没有可能协作,共同决定我们人类的走向?

    我们有没有可能,把水星拆除,包围太阳,将它的全部资源利用起来?

    最后,我们对宇宙理论的了解,够多吗?

    在几百数万年间,我们对宇宙理论的了解,能支持我们在宇宙中来去自由吗?

    这一切,都还只是未知数。

    许多想法距离真正实现,尚有银河之遥。

    但这正是科幻的魅力。

    大刘说:是想象力,让我们在大脑中构建出那个并不存在的世界。

    有历史学家认为,我们正是凭借着想象力,才超越了其他物种,创造了文明。

    上古时代使用柴火的人类,无法想象今天使用石油,乘着汽车高铁出行的我们。

    而未来的人类所使用的工具,也尚未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我们准备好了吗?或许没有。

    我们能看到那一天吗?或许不能。

    但我们能因此停下脚步吗?

    答案,在你我心中。

    无需构想未来,你我就是未来。

    关键词: 没有可能 射电望远镜 爱德华兹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