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速看料】“中国草”为世界减贫贡献力量
2022-11-29 22:54:11 | 来源:中国青年网 |
2022-11-29 22:54:11 | 来源:中国青年网 |
11 月 25 日,党的二十大代表、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嬉和女儿林冬梅在 " 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 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上讲述《菌草 幸福草》。焦艳 / 摄
(相关资料图)
为了记住来自中国的帮助,巴布亚新几内亚一位部长把女儿的名字改为 " 菌草 ",而且特地登报公布。
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不久前在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在 " 党代表通道 " 上谈到的这个故事,曾引发公众热议。
" 菌草 " 实际上被很多国家 " 圈粉 "。11 月 25 日,林占熺在接受中青报 · 中青网记者专访时说,人们将菌草称作 " 中国草 "。" 菌草迷 " 们有的自己改名叫菌草,有的用菌草给儿女命名,以寄托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林占熺亲身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一件棉衣三代人穿。年轻的林占熺在电影里看到,苏联收稻子、收麦子是用机械的,而当时在我国麦子是一根根割的。他萌生了一个愿望,希望以后能有好的技术,让农民不要这么辛苦,能过上好日子。
高考填志愿,林占熺选的全是农学院农学系。1968 年,林占熺从福建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1971 年到福建三明地区真菌研究所从事食用菌研发和生产。
20 世纪 80 年代,林占熺随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闽西长汀县。最初,那里的人们通过最普遍的椴木香菇种植法获得生计,竞相砍树伐木,种植香菇,加剧了当地的水土流失。重新种树长成需要 15~20 年。
这是全球面临的 " 菌林矛盾 "。林占熺试图找到替代木材的理想草种。他想到家乡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漫山遍野的芒萁。林占熺说,这种野草木质化程度较高,杆比较硬,而且生长速度快、可持续。经综合观察、实验、论证,野草变山珍,芒萁上成功长出了香菇。
1992 年,菌草获得了日内瓦国际发明竞赛展览展会金奖。这是林占熺借了 3 万多元、坚持要去参展才有的机会。他认为,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很有价值的一件事,希望让世界知道这是中国人的发明。林占熺还坚持把汉语拼音 "Juncao" 作为 " 菌草 " 的译名。
有美国人给他开出高薪,是他和妻子在国内工资总和的 1000 多倍。林占熺说,发明这项技术的初衷,就是为了帮助群众脱贫。菌草技术是中国特有的技术,必须留在中国。
" 自己有技术可能会成为百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但这不是真正的富有,只有千千万万的农民,用我的技术富裕起来,才是真正的富有。" 林占熺说。
在闽宁对口扶贫中,林占熺克服菌草在宁夏水土不服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错开福建主产区的出菇季节,生产反季节菇类。林占熺始终忘不了 1999 年,宁夏一位回族老汉第一次有了收入的欣喜,那之前,老汉从来没有见过 100 元的钞票。
林占熺是电视剧《山海情》中的农业专家的原型,带领闽宁镇的老百姓脱贫致富,也正是他年少时的梦想。他还将菌草在扶贫方面取得的经验和技术,用到其他发展中国家,把菌草带到全世界。
20 世纪 90 年代,巴布亚新几内亚鲁法区还处于刀耕火种的状态。要推广菌草技术,仅仅一个灭菌用的锅炉就需要上万元,有的达到五六万元。林占熺等 4 人一年的援助经费 20 万元,用常规的办法很难推广生产。
他们想出,用 3 个空的汽油桶焊接起来,加块塑料薄膜,几百元就能解决。
在中国,用菌草种菇需要在一定的培养温度下进行,而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无法实现空调控温,林占熺设计出了简易培养室:先用 " 土调 ",在地下挖出一条种植沟,温度正好适宜,如果温度太高,则用 " 水调 ",喷水降温。
林占熺说,技术革命,最难的是要看老百姓能不能掌握技术。因此在各个地区,林占熺坚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把技术本土化、简便化、越简单越好,让当地村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
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荒漠,从南太岛国到非洲大陆,菌草技术已在 106 个国家落地生根,培养了菌草技术骨干 1 万多人。他们把菌草技术翻译成 18 种文字在各地传播,菌草技术取得的脱贫经验用于国际减贫事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一个新的中国方案。
2017 年,菌草技术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推广项目,正在为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 " 中国智慧 " 和 " 中国力量 "。
年近八旬的林占熺,如今依然工作在菌草研究推广的一线。他发现,目前全国很多地方,单单香菇产业,一年消耗的木材仍有约 2000 万立方米。" 新技术的传播如果没有变成政府行为,并不是那么容易普及的。"
在林占熺看来,菌草技术具有较为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较为直观,但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的作用,需要政府来主导。
早在我国的宁夏、非洲国家卢旺达扶贫时,林占熺就开始探索将菌草用于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经多年验证,终于选出了能够在戈壁滩生长,并且亩产能达到 15-20 吨的新菌草品种。林占熺希望它能在生态治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助力黄河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如今,菌草从传统的 " 以草代木 " 栽培食用菌开始,已拓展到了用于生态治理、以草代粮、养畜、生产板材、造纸等各行业。
林占熺表示,希望能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加快菌草交叉学科建设和菌草科技创新,为世界各地的扶贫减贫事业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力量。他也希望菌草技术能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在乡村振兴上发挥积极作用。
中青报 · 中青网记者 张艺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