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观点:羊城晚报珍藏书画鉴赏
2022-11-24 19:02:26 | 来源:金羊网 |
2022-11-24 19:02:26 | 来源:金羊网 |
丁香枝上豆大的蓓蕾,
包满了包不住的生意,
(资料图片)
呆呆地望着寥阔的天宇,
盘算他明日底荣华——
仿佛一个出神的诗人
在空中编织未成的诗句。
——《春之首章》闻一多
《 梅 》
谢稚柳
"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千年前,诗人陆凯从江南托寄一折枝梅花给朋友范晔,借梅象征春天的来临,也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千年后,身居江南的谢稚柳先生,赠一幅《梅》给羊城晚报,来贺复刊的报社经磨难后、愈发饱有生机。
在《梅》的春意之中,有着难得的古韵,这来自于谢稚柳先生作为画家、古书画鉴定家、画史研究学者,在古画研习道路上耕耘大半生的学养流露。
他的绘画从主攻陈洪绶开始,逐步从明清上溯至宋元、隋唐,而后形成别有神韵的画风。但直到晚年,谢老书写的结体、用笔,仍有老莲之风,其运笔刚柔并济,有跌宕节奏、劲逸的线描功底。这对跨越时空的师徒,对绘画高下的态度也颇类似:不论宗门,但求优劣——陈洪绶反对以画家身份论画品;谢稚柳先生视作品本身的水准而非仅以著录、印鉴为第一要素,突破了南北宗的桎梏,并否定其中隐含的以身份论画品的极端倾向 [ 1 ] 。
明代 陈洪绶 梅石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细看,《梅》与陈洪绶《梅石图》多有相像:
构图上,同是左立巨大石块,右出虬劲老梅枝;物象结构上,老梅生长姿态相似,下部分老干处出新枝,多于梅干处直接出花;用线方面,均多顿挫转折。只是《梅石图》中老树疤粗皮皱,淡墨枯简,极具金石韵味;石头先用细线勾勒轮廓再敷淡墨,显得疏放清逸。而《梅》墨色更为氤氲,梅花用设色没骨,山石可见南宗皴法的使用:先以淡墨或湿墨勾勒皴擦,后以浓墨或焦墨相积,使其层次分明,画面厚重润泽,并能表现山石的空间质感。
明代 陈洪绶《梅石图轴》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但要说二人最大的共性,许是那份对高古的追求。
高古之意
何谓高古?
"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唐 王勃《滕王阁序》)
" 古 " 是中国传统艺术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在中国艺术论中," 古 " 大致对应三层含义:一是崇奉传统;二是古雅趣味;三则为处于线性概念以外的时空观,对应永恒。在甲骨文里," 高 " 代表了兀立的山峦尺度——在天地之间,山是最初被仰望的存在,其与难以衡量长度的 " 古 " 相搭,合为 " 高古 " 之概念,诉说着茫茫宇宙的莫测与幽深。《二十四诗品》之 " 高古 " 云: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西魏 莫高窟 285 窟 局部
图源:数字敦煌
广师古意,自辟乾坤
四岁画关公即令 " 翁见之大惊,下拜 " 的神童陈洪绶,在学唐宋人工致的写生一路时,才十岁。自小在家父好友兼岳父张尔葆家中饱览历代藏画,启蒙老师蓝瑛和另一位老师孙杕均出自宫廷画院,且都是法古的大家,上至晋唐下至宋元,为陈洪绶拓宽了学习方向,而不局限于南北宗的门户之见。画于 1627 年的《梅花小鸟图》是早年富丽精致的花鸟画代表,集宋人笔法、元人墨色与宋代院派设色一体。
明代 陈洪绶《梅花小鸟图》绢本
在明代王学左派一意通禅的风尚大势下,士大夫们或成为放言无忌的狂人,或成为寄意玄虚的清客,心禅之学的盛行使晚明社会弥漫着狂躁不安而又无可奈何的时代情绪,文人画发展出以 " 萧条淡泊 " 的特定风格为中心、偏尚单纯笔墨趣味的绘画批评尺度 [ 2 ] 。同时,也出现了要求恢复以 " 六法 " 为基础的传统批评标准,提倡以神品、大家救弊的呼声,针对王学末流在学问上 " 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 的弊端,以朱学 " 道问学 " 补王学 " 尊德性 " 之弊,知行合一、体用并重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 [ 3 ] 。
明代 陈洪绶 册页
师从大儒刘宗周的陈洪绶,深受刘 " 诚敬 "" 慎独 " 为宗之理学体系、并以 " 礼 " 为重的教导,他在晚明摹古之风盛行之时,能保有自己对 " 古 " 的独到理解,提出 " 以唐之韵,运宋之板;宋之理,行元之格"的融多朝优点总结,有着超出时流、破除此前正统画风的勇气。中年时期,陈洪缓被召入宫为舍人,观摩大量的大内经典绘画,其个人风格和绘画图式建立,其多数画面开始明显变得简逸、疏旷,不但在刻画形象上一改前期工整、精致的特点 ,在用笔上也变得略加放肆,不蹈常规,向写意加装饰性趣味的方向进行探索 [ 4 ] 。
晚明思想一大特点是儒道释合流,从陈洪绶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上看,他对李贽的童心说(童心即真心,是最初一念之本心,未经外来闻见之侵蚀,这种侵蚀即为障)是熟悉且认同的 [ 5 ] 。父亲及交游的师友也多信佛,明亡之后,陈洪绶开始了作为遗民及 " 乞与人间作画工 " 的生活。为避战乱,他暂入佛门一年,其古拙且带装饰性的太湖石形貌特征大致形成于这一时期。石头在中国画中一般作为背景来处理,如庭院中的假山、案头上的清供。但在陈的画中,石是他的主要道具之一,尤其晚年的人物画中,石和人相伴,形象极为触目 [ 6 ] 除石以外,他的画还有明显的程序化倾向元素,如芭蕉、斑驳铜器、瓷器的开片、梅花、红叶等,或是空幻思想的象征,或是中国文人博古文化的承载,或是高洁精神与时间的寄意。这些物象无不构建着比对:将瞬息的人生置于苍茫宇宙中,展示其矛盾,追问生命、时间、真实的价值,高古浩然。
2022 年,是陈洪绶逝世 370 周年,在绍兴博物馆徐渭艺术馆举办的 " 高古奇骇——陈洪绶书画作品展 ",展出陈洪绶人物、花鸟、山水、版画、书法、诗文共 56 件(组),其中如《观音图》《扑蝶仕女图》《钟馗像》《右军笼鹅图》《蕉荫丝竹图》等,皆为陈洪绶难得一聚的代表作,可细探其巉古瑰玮体貌。
明代陈洪绶《蕉荫丝竹图轴》 绍兴博物馆藏
少出章侯,渐入高古
谢稚柳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三岁时,父亲、伯父相继过世,家中遭遇火灾。祖母后将少年的谢稚柳托付给曾在北京短期任官的江南大儒钱名山,进入了其经营的寄园学习。当谢稚柳最初表现出绘画兴趣、画出梅花时,钱名山拿出珍藏的陈洪绶绢本《梅花图》给他临摹。离家的少年,一见便倾心于陈洪绶的高古情趣," 在梅花老根的旁边,三条嫩枝破土而出,这种奇僻的情调,使他拍案叫绝。" [ 7 ]
自此,谢稚柳先生着力学习老莲笔墨,其临摹甚至可以假乱真。另外,他也重视探索其艺术的规律,曾专门作过《陈老莲》论文,探索他在画史上的来踪去脉,直溯宋元,并着意对其作品的收藏。
谢稚柳 《莲塘鶺鸰》 中国美术馆藏
受胞兄引荐,谢稚柳先生后与张大千、徐悲鸿等大家来往,张大千曾取自己的老莲藏画给他观摩、并赠予部分,还专门为他勾画过老莲一张 " 极用意之作,其体物之深,平生所见为第一 " 的白描荷花画稿,供谢稚柳先生研究 [ 8 ] 。故宫文物南迁至南京时,他有机会反复观摩故宫藏画,接触大量古画珍品,也曾随张大千入敦煌莫高窟考察,夯实了古画鉴定的扎实功底。他提出书画本身的不同风格,诸如笔墨、个性、时代性、流派等是鉴定的要素。这种科学方法在他以后近四十年的鉴定工作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949 年后,谢稚柳陈佩秋夫妇二人双双进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大量接触古代字画,在古韵之中充分沉淀。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文化界,爆发了全面变革文人画的呼声浪潮,那是一个取西画写实因素入国画,甚至试图以西画取代国画的激进时代。1950-1960 年代在反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坚持传承并发扬传统绘画的大家代表,有传承并发扬清民文人画传统(大写意)的潘天寿、继承发展元明山水画传统(小写意)的陆俨少,还有承袭唐宋传统的谢稚柳夫妇 [ 9 ] 。
谢稚柳于 1957 年出版了《水墨画》——继陈师曾 " 文人画价值 " 之后对文人绘画客观具体的阐释论著,此书以 " 山水 "" 人物 "" 花竹禽兽 " 为分科,从时代、画家、作品、流派四个方面作了分类而翔实的说明。谢稚柳先生重要的研究还包含填补了画史空白的《北齐娄睿墓壁画与莫高窟隋唐之际画风的渊源关系》,及对 " 北宗 " 流派的谬误进行纠正的《董其昌所谓 " 文人画 " 与南北宗》等文章 [ 10 ] 。
五代 徐熙(传)《雪竹图》上海博物馆藏
在这样的认识下,谢稚柳先生开始兼学以往为明清文人画家所不取的南宋大家李唐和法常。1970 年代,他根据研究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五代画作《雪竹图》,考订出其为徐熙唯一传世孤本,重新发现了五代徐熙的 " 落墨法 ",将落墨法应用于自身的山水画中。对谢稚柳先生来说,古书画鉴定、画史研究和书画创作实践是互为一体、交相辉映的整体,他在累年的绘画考察和鉴定中,丰富了中国绘画技法史、风格史的内容,揭示了 " 传统典范 " 的正脉 [ 11 ] ,在具体实践与规律探索中相互印证,令书画创作日臻高明。是以深润于古意中,渐见高标逸韵。
[ 1 ] 蒋频 . 谢稚柳 : 老去粗豪是本师 [ J ] . 公关世界 ,2018 ( 02 ) :44-49.
[ 2 ] 黄专 , 严善錞 . 文人画的趣味、图式与价值 [ M ] .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3 ( 12 ) .150.
[ 3 ] 童杰 . 明代中后期的三股实学之风 [ J ] . 光明网 .2019 ( 12 ) .
[ 4 ] [ 11 ] 李淑辉 . 不一样的画史——谢稚柳对中国画史的补充和修正 [ J ] . 艺术探索 ,2012,26 ( 06 ) :23-26+4.DOI:10.13574/j.cnki.artsexp.2012.06.021.
[ 5 ] 王中旭 . 戏婴、民俗与晚明佛教信仰——陈洪绶《童子礼佛图》研究 [ J ] . 美术研究 ,2020 ( 03 ) :20-28.DOI:10.13318/j.cnki.msyj.2020.03.005.
[ 6 ] 朱良志著 . 十指间的娉婷:陈洪绶的高古画境 .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2020:20.
[ 7 ] 据郑重《从寄园到壮募堂——谢稚柳艺术生涯》,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8.
[ 8 ] 苏华 . 赏心奇僻调 弄笔出章侯——漫议谢稚柳与陈洪绶 [ J ] . 上海文博论丛 ,2009 ( 03 ) :40-41.
[ 9 ] 汤哲明 . 君子不器——略论谢稚柳绘画艺术 [ J ] . 荣宝斋 ,2010 ( 09 ) :38-59.DOI:10.14131/j.cnki.rbzqk.2010.09.002.
[ 10 ] 何卫平 . 信美江南春一片 ——谢稚柳的艺术生涯与成就 [ J ] . 国画周刊 · 大家 .2020 ( 03 ) .
来源 | 羊城晚报 · 金羊网
责编 | 刘以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