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资讯:去东北一次,见到的白菜肯定比你这辈子都多
2022-11-20 19:12:08 | 来源:新周刊 |
2022-11-20 19:12:08 | 来源:新周刊 |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不相及研究所
(资料图)
(ID:buuuxiangji)
作者丨发财金刚
如果你在秋天来到东北,就有机会见识到全宇宙最宏伟的绿化工程。
西伯利亚冷空气没法剥夺这片土地上的生机,再低的气温也不能影响路边充斥的绿意。
一直有人坚信这里流传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核心科技,不然怎么搞绿化都能搞出一种饱腹感。
第一次身处现场的人难免会被那种画面所震慑,周围呈现出的安全感足以让人忘记即将到来的寒冷,并且开始重新思考黑土地所蕴含的生命力。
自然规律通过人力得到持久的舒展,街头每一抹绿色都在自我价值实现上进行了更多探索,停车场里停的都是大白菜。
很多民间诗人曾在这得到灵感,传说也有老僧因此顿悟,他们说自己要是出生在东北,生命中见到的第一座山,会是大白菜的山,第二座是大葱,两座山被土豆垒成的墙围在中间,出门就能看见。
这段时间来旅游的朋友只需要走上街头,就能感受到这里与生俱来的可靠,路边的景象已经为豪爽的东北美学提供了更多元的注解。
曾有人将其解读为白山黑水间隐藏的极致关怀,整体透露出的是种丰收般的喜悦。
热情的东北人民向来务实,秋意浓不浓先放一边,今天谁也不许在这挨饿。
坊间传言任何人都可以根据大白菜的密度来判断东北的季节,它具有相当精准的指向性,见到的白菜越多,就越预示着凛冬将至。
但当看到它们被开发出地毯的功能时,你会明白,那不是什么入秋的信号,那是冲锋号。
图源:pixabay.
没有一颗白菜会完整的离开东北,就像没有一头驴能逃出保定,这是世界可以正常运转的基础架构之一。
而东北大白菜显然更有使命感,它们也许会在公园长椅上陪你晒太阳,或者在路边的树坑里帮助快要凋谢的树木还阳,真要认真起来,也能帮你提前暖暖房。
" 有一次到东北出差,记得当时刚过十一假期没多久,去酒店路上见到的白菜比我前半辈子加起来都多。"
" 我怀疑在抵达东北的那个瞬间已经被包围,它们可能在任何地方等着跟你相遇,有时候你还没上楼,大白菜就从窗口探出头来偷偷看你了。"
可以说当地朋友对白菜的理解基本进入了战备物资的范畴,要知道在很多原教旨主义者心里,一百斤只是买白菜的起步标准,三百斤最多也就是常规水平。
如果按照《植物大战僵尸》的语境来看,全世界僵尸加一块估计也别想踏进东北半步,疯狂戴夫大概率是个东北人。
" 我有个哈尔滨的同事,前几天请假回老家了,说是要回去囤菜。"
" 他告诉我这是大事,一年就一次,还给我开视频直播来着,全程下来我就记住了一句话:这白菜怎么卖的,先给我来二百斤。"
" 我家今天刚买四百斤白菜,外地同学听到以为我家开了个养兔场 "。
这种等级的高手早已拿捏了生活真谛,同时掌握着采购的高阶技巧,只买一次菜即可安全度过整个冬天。
他们深知保存食物的重要性,而一旦在某个领域达到认知上的终极,自然就会提高实际操作水平的上限。
人是铁饭是钢,在传统智慧的指导下,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买菜也是可以买出史诗感的。
轮椅的妙用。
根据本地朋友的说法,要想体验一下明星的待遇,就在这个时候来东北卖菜,摆个摊比任何音乐节的主舞台都吸引人。
每种蔬菜都会有自己的计量方法,大葱的单位是捆,土豆的单位是麻袋,白菜的单位最起码也得是车。
" 路过卖菜的地方,奔驰宝马奥迪全都开着后备箱停在旁边等着,管你啥车,能拉白菜就是好车。"
是车就得拉白菜。
" 没开车也没关系,任何摊位都有贴心的送菜服务,买一千斤照样给你送回家。"
在大白菜的注视下,一切交通工具都将达到绝对意义上的平等,功能性在需求面前完成统一,没有一辆车能空着开到丈母娘家。
这种平等会一直保持到冬天来临,作战是长期的,运输工作虽然完成,但思想上也不能懈怠,从长期保存的角度来说,菜还是得接着晒。
这就类似给囤菜这个行为总结出了方法论,你可以从很多地方看到人们的热情,办法是想出来,路子是走出来的,在真正的行家看来,一片空地不晒白菜,那就属于浪费了。
按照媒体报道来推测,东北朋友们如果攻占了法国,凯旋门下也得晒白菜。
当然首先要知道不是买不到菜才这么买,他们说这更像是种对东北的冬天应有的敬意。
只是有时候很容易让人思考到底多大的房子才能放得下那些狠货。
" 前几天我妈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家里囤了 500 斤白菜、200 斤土豆、100 斤大葱,她说应该够吃。"
" 当时我一下就明白自己为什么喜欢仓鼠了,还记得以前家里买菜的场面,是用卡车拉的。"
" 第一次去东北朋友家里玩,看见他家装土豆的袋子,我以为里面装了一个人 "。
有位辽宁朋友介绍,过去交通不发达,大棚也没发明出来,冬天没什么吃的,所以人们会专门挖菜窖,只有存够了蔬菜才能安心过冬。
如今这些问题都已经解决,但习惯却保留了下来,又经过长久发展转化为某种仪式,同时也应用在了更多领域。
" 我爸去趟超市能买回来半扇猪以及八箱饮料,隔壁外地租户跑过来问是不是又要封小区了。"
他说虽然现在住楼房没了菜窖,但三百斤白菜也就二十多个,两个酸菜缸差不多就能装完,这还没算腌辣白菜的量。
更不用说东北的冬天有六个月,室外零下二三十度是常规水平,出门都需要勇气,这种时候去买菜,要是走得太慢,还没到家菜就冻上了。
" 十一出门逛街,别的没买,带回家四百斤白菜和两个缸,二百斤整成酸菜,剩下二百斤放着,心里相当踏实。"
作为入冬前的头等大事,买菜在这里已经突破了交易的范畴,被赋予了更多其他功能,甚至可以当作衡量体能的标准。
毕竟其他地方的菜可以提着,在这最起码要扛着,有个好体格是顺利买菜的重要前提条件。
普通人的一生中应该很难见到一万两千斤白菜。
很难说这样的仪式有多神圣,有的小区还会专门开辟晒菜区,同时配备专人看守,24 小时巡逻保护蔬菜。
事实上不止东北,北方大部分地区都有囤菜的习俗,源于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解构,又承载着一些难以替代的记忆。
比如一位同事透露,小时候最大的快乐就是街坊邻居之间帮着囤菜,可以忙半个月,人与人之间没有戒备,有人来借一根葱,过几天能还回来一捆。
" 腌酸菜的时候大家会一起出动,阵仗大的像过年,那时候学校还给放假,专门让学生回家搬菜。"
在很多人心中,它更像是某种时间节点,当大白菜占领街头的时候,人们知道怡人的季节就要过去,寒冬要来了。
以前人们通过这种形式与严寒和解,至今它仍然融入于日常生活,秋收冬藏,有时是方法,有时是目的。
没人知道它还会存在多久,但可以确定,其中更进一步的高手早已走上了匠人之路。
也许就像那位同事说的,小时候个头还没有白菜大,却每次都要搬两颗,总想证明自己长大了,也能帮家里干活。
而那些囤下来的东西,不止是食物,也是通往春天的具体路径。
资料参考:微博、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