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热消息:“我一夜之间成高血压!”高血压新标准发布,有人一夜没睡好……
2022-11-15 08:07:15 | 来源:钱江晚报 |
2022-11-15 08:07:15 | 来源:钱江晚报 |
" 我怎么一夜之间变高血压了,
你帮我看看要不要吃药?"
昨天一早(11 月 14 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浙大二院心血管内科陈雯艾主任医师刚进医院,
一位同事就迫不及待拿着体检报告找她咨询。
前一天,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联合发布《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下称《指南》)。
按照新《指南》,中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由 ≥140/90mmHg 下调至 ≥130/80mmHg(毫米汞柱)。这意味着,原本血压值处于 130/80mmHg~140/90mmHg 区间的 " 高血压前期 " 人群转为 " 高血压 " 患者。
这位同事近日体检血压测出来 136/86mmHg,正好位于这个区间。一夜之间,他从 " 高血压前期 " 人群成为 " 高血压 " 患者,一时间无法接受,更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一直都在调整
全国预计增加 2 亿多高血压患者
" 对老百姓来说,这个消息可能挺震惊的,但业内人士早有预见。" 陈雯艾主任说。
因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一直都在调整,1977 年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为 ≥160/95mmHg,1997 年更改为 ≥140/90mmHg,这也是最广为人知的标准。2017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与美国心脏协会将高血压诊断标准已经修改为血压 ≥130/80mmHg。
近 5 年来,中国的专家们也着手进行了大量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血压位于 130/80mmHg~140/90mmHg 区间的人群,心血管病风险高出 30%~90%,血压每降低 5mmHg,心血管病风险降低 11%。
因此,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可以让更多的人从更早期阶段关注血压,进行降压,可进一步显著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陈雯艾主任说,全国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血压位于 130/80mmHg~140/90mmHg 区间的 18 岁以上的成人约 2.43 亿,且主要是 18-54 岁的中青年,现在数据应该有所上升,这些人群都有必要纳入管理。
不需要着急吃降压药
调节生活方式很重要
作为新增的 2 亿多高血压患者中的一员,陈雯艾主任的同事昨晚焦虑得一夜没睡好," 我还觉得自己蛮年轻的,难道就要跟我爸一样吃降压药啦?"
其实,需不需要吃药还是要由专业医生综合评估。
按照新《指南》,血压位于 130/80mmHg~140/90mmHg 区间的成人,如果具有以下临床合并症,则需要启动药物治疗,包括:1、脑出血、缺血性卒中、心衰、房颤、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2、靶器官损害,即长期血压升高导致心、脑、肾等脏器的损害;3、三个以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年龄大(男性年龄超过 45 岁,女性年龄超过 55 岁)、吸烟、高血脂、高血糖等。
" 如果不存在这些临床合并症,一般不建议马上用药,可以通过运动、饮食等多方面调控,3-6 个月后再复查,如果血压还没有降到正常值,临床医生再评估是否需要用药。"
同事是前段时间体检第一次测出超过 130/80mmHg 的血压,陈雯艾主任建议他先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近期每天早餐、晚餐前各测一次血压,一段时间后再复查。
中国高血压人群意识薄弱
新标准可以唤醒全民意识
" 近五年来,国际医学界都在纷纷调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全民对控制高血压的重视程度。"
作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我国著名的心血管专家,浙大二院王建安教授对此次新标准的出台十分支持。
他说,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医生时常会碰到对高血压认识模糊的病人或家属,他们认为血压高一点但没有症状就不需要去治疗,甚至还有人认为吃药可能会有副作用,害怕要终身服药。数据表明,中国民众高血压知晓率只有 51.6%,治疗率只有 45.8%,控制率更是低至 10.8%。
王建安教授强调,没有症状比有症状更可怕,没有症状患者就不追求治疗,无法及时控制,可能会带来很多后遗症。而关于患者对吃药的担忧,目前心血管药物和降血压药物的副作用很低,血压对人体的危害更大,有些患者和家属过度关注吃药带来的副作用,而不关注高血压本身带来的危害。
" 高血压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罪魁祸首,也是进一步导致中风和心肌梗死的罪魁祸首。所以我认为,这次中华心血管学会调低高血压诊断标准非常有利于唤醒全民意识,我非常支持。当然,平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控制体重,增强有氧运动,戒烟限酒,保持长期的心态平和,也是促进血压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