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产品世界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合作|
  • 联系我们
  • 主页 > 行业 > 正文

    环球速讯:这脏水一泼,内娱底线彻底完蛋

    2022-10-11 21:49:28  |  来源:柳飘飘了吗  |

    相信你还没忘记。

    去年 2 月,长沙一 23 岁女孩在搬家途中跳车身亡。


    (资料图)

    同年 9 月,事件中的货拉拉司机(男)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被判处一年有期徒刑,缓刑一年。

    对此判决结果,司机不服并提起上诉。

    今年 1 月,长沙中院作出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就法律层面而言,货拉拉跳车案基本尘埃落定。但在民间,大众对此案的争论仍不休不止。

    为何?

    由于车内没有录音录像设备,导致该案极其关键的部分——

    女孩跳车前,究竟发生了什么?

    ——至今没有一个确凿的全貌。

    实难避免引人遐想。

    然而,飘最近却在不同平台看到了事发过程的 " 完整版 "。

    视频里呈现的,说是女孩个性刁钻,瞧不起穷人,出言侮辱在先,这才惹恼了司机。

    图源抖音

    且大家 " 有所不知 ",司机家中有个重病的父亲,为此,他没日没夜在外奔波,是个勤勤恳恳的老实人 ……

    如此一番 " 真相大白 " 后,结论显而易见——

    恶劣女孩性格有问题,害死自己;善良司机无端遭殃,倒了八辈子血霉。

    ???

    我寻思着,也没见官方通报有新案情啊。

    这所谓的完整版从何而来?

    又是什么人,比司法机关还会断案?

    说出来像个笑话。

    原来这 " 破案神探 ",是即将完结的电视剧《底线》。

    因其敢拍,号称 " 每个故事都来自真实案例 ",刚开播时不少人慕名上门,为这剧累积了一定热度和口碑。

    不过如今也已毁得七七八八。

    豆瓣评论区壮观的一星刷屏

    为何?

    正如前文所示:

    这部《底线》改编起来好像没有底线。

    第 14 集改编江歌遇害案,把现实中为死者声讨不公的母亲,替换成并不存在的丈夫。

    当时就引发争议:你剧方改动主要事实,江歌母亲是否知情?

    无人解答。

    唯有江歌母亲多次转载与剧情相关微博,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 看着这个剧心里难受 ",间接默认对《底线》所做改动已知情。

    图源微博 @苦咖啡 - 夏莲

    但至于是剧方事前已沟通,还是事后再告知,我们无从得知。

    总之事情就这么平息了过去。

    直到改编货拉拉跳车案的第 22 集播出,司机妻子发文斥责剧方 " 瞎编乱改罔顾事实 ",几天后司机本人要求《底线》停播、修改剧情,才印证了观众的猜疑——

    剧方这番改编,果然是未经沟通的独断专行。

    图源微博 @可怜的橄榄树

    飘仔细对比了真实案件和《底线》改编后的剧情,改动幅度之大,是当事人绝不会情愿被改的程度。

    如最具争议的司乘矛盾。

    根据该案判决文书,事件先后顺序和因果关系如下——

    女孩拒绝搬运服务(两次),司机等待时间将近 40 分钟,两人心生怨气。随后,司机为节省时间抢接下一单,临时更改行车路线,驶入偏僻道路。途中女孩四次提出质疑,司机起初未予理会,而后以恶劣口气与女孩发生争吵,女孩见状心理恐慌逐渐升级,做出跳车举动。

    无法确定司机有陷害女孩的故意动机,也未见女孩攻击司机的恶意行为。

    说到底,更像因沟通不当酿成的悲剧。

    但以上的种种不确定,一经《底线》改编,案情则彻底反转。

    谁有罪,安排得明明白白。

    先是女孩埋怨司机不帮忙,被告知搬运服务需收费 20 元后,表示拒绝并流露敌意。

    此时司机神情委屈。

    但女孩对司机长时间的等待没有一丝歉意,还在出发后恶斥司机 " 开慢点 "" 再看我就投诉你 ",甚至升级为人身攻击——

    你听不见啊,你聋子啊

    结合司机而后的供述,这不就是一个想白嫖穷人的跋扈富家女?

    司机同样被《底线》黑化。

    遭到女孩恶斥后,露出邪恶表情(形似醉驾),脚踩油门朝小路冲去,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

    被女孩彻底激怒,回骂 " 你有病吧 ",随即加速行驶。

    值得划重点注意的是,剧中这条 " 压根就没有监控 " 的荒郊小路,和案件原型中有监控、路灯不太明亮、车流稀少的双向两车道小道完全是两码子事。

    下图源:央视新闻

    见状,女孩恐惧到不受控地流泪嘶吼,表示不停车就跳车,司机却保持高速行驶,置女孩于死亡危险之中。

    虽然剧情没摆明了说,但种种细节都在暗示观众——

    司机仇富、案发时情绪失控,并且是以报复女孩的故意动机更改行车路线,而非真实案件中的 " 为节省时间抢接下一单 "。

    如此改动后,等于改变了案件性质,足以影响定罪量刑。

    剧方倒确是把起诉罪名改成了故意伤害罪。

    但别以为这叫严谨。

    在剧情中,这个罪名看似合情合理。

    在现实里,却无形地给当事人扣上了某种罪名导向——

    观众奔着案件真相而来,带着伪造的证据离开。

    真真假假之间。

    一场以影视化形式进行的虚拟审判,开始了。

    先掰扯清楚《底线》改编的争议核心——

    血案能否影视化?改动案情是否不道德?

    尽管影史中由血案改编而来的作品多不胜数,其中更不乏佳作,但一旦谈及改编的道德问题,历来都有些含糊暧昧。

    为何?

    不存在明确的行为规范。

    先说这个 " 能不能 "。

    若站在法律角度谈这个问题,能。

    我国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此作出规定,换而言之,只要你没对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等权利造成损害,那你借鉴对方经历搞创作的行为就不会构成侵权。

    如今在批判一部影视作品瞎编乱改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质问:取得当事人授权了吗?

    殊不知,这非但不能击中对方要害,还会暴露自己是个法盲。

    尤其像血案这类具有公共性的社会事件,影视创作者大可以择一改编,无需获得当事人授权。

    所以,去年《操场》被案件原型被害人的女儿以 " 未获授权 " 喊话时,片方才敢无视对方沟通的意愿,只在事情闹大后以一则态度强硬的《申明》了事。

    图源微博 @漫光年影业

    表明改编已获相关部门复查及同意,并无扭曲事实及胡编乱造。

    换而言之,当事人家属的意愿无需被考虑。

    这在法律层面是成立的。

    但 " 血案能否影视化 " 这事只讲法理,就未免太没人情,讨论核心本就强关联道德问题。

    不说别的,一个自称创作目的出于社会责任感的剧组,却对其借用案件的当事人都做不到应有的尊重。

    这不打脸么?

    虽说法律没限制,但换成采访行为去类比,你就 get 到哪里不妥。

    同样涉及信息传播,记者尚且要遵循新闻伦理,尊重受访人的采访意愿,否则便可能被指责为从他人的不幸中获取利益(尤其是灾难报道)。

    怎么来到导演编剧这就不需要了?

    正如前文所说,我们的影视行业极度缺乏这个意识。

    由于规则的暧昧,业内处理 " 能不能 " 的方式,全看个人品行。

    有良知的剧组,如《我不是药神》。

    当年被案件原型主人公陆勇抵制,选择积极解决问题,最终达成双方满意的和解结局。

    图源微博 @微博电影榜

    但更多的就像《底线》和《操场》。

    仗着自己是法律上的既得利益者,便无视案件当事人的意愿,甚至连事前告知的动作都没。

    货拉拉跳车案司机声明,图源微博 @可怜的橄榄树

    言至此,想必无需多说 " 改动案情是否不道德 "。

    影视化必然涉及改动。

    不论久远一点的《杀人回忆》《盲山》《踏血寻梅》,还是去年火爆的《开端》,这些质量上乘的改编作品,没有一个照搬自真实案件。

    毕竟改编不是拍纪录片。

    故事片有它艺术层面和剧情效果的考量。

    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得当?

    这的确是个微妙又难把握的度,但说到底:

    有道德底线的创作者,总会自觉警惕改编的介入是否会对当事人造成不该有的负面影响。

    翁子光拍《踏血寻梅》,是对真实案件做了大幅改动的。

    原型中的他杀,改成了女孩自杀,也属于是改变了案件性质。

    但你很难说他没底线。

    全片用大量篇幅刻画王佳梅(原型王嘉梅)从好学生堕落至援交少女的过程,借她一个人的悲剧盘剥其背后的群体性困境。

    你可以戏剧化已有事实,也可以添加不存在的情节。

    但,不要借着改编的挡箭牌,干杀人诛心的事。

    因而《底线》的恶,其实不在于强行补全案件谜团,对案件做大幅改动。

    而是,借着这些虚构的臆想,又一次痛伤了案件当事人。

    再说。

    作品烂了不一定被骂。

    但人品烂了,挨骂是一定的。

    说白了,《底线》里的女孩和司机,只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人而已。

    除了前文提到的离谱改编,剧中还有些旁敲侧击的细节,看得飘是相当不适。

    先是暗示女孩性格有问题。

    强行给她的宠物狗加戏,增设 " 母亲不让养就绝食 " 的成长故事,塑造女孩叛逆不听话、打小性格就偏执的人设。

    然后,妖魔化女孩母亲。

    把母亲塑造成一个因对女孩有愧,要借严惩凶手来自我心理补偿的蛮横贵妇。

    法官问话时,镜头刻意强调司机鬼祟的神态,加上诡异的 bgm,显得他坏心思贼多。

    甚至,都不暗示了。

    直接编造律师教唆司机妻子向法官行贿的情节。

    如果你还记得。

    在货拉拉跳车案一审宣判前的大半年时间里,由于案件披露的细节不多,其间的空白让公众浮想联翩,导致女孩和司机都遭受过网络暴力。

    还一度恶化为贫富对立、男女对立的骂战。

    有人质疑女孩跳车前被性侵,就有人回骂女孩自身也不干净。

    图源豆瓣

    有人延伸去聊女性独居的现实困境,就有人换个角度攻击女孩家境好,娇生惯养云云。

    还有人仅因司机的底层身份,就断言是他造成女孩的死。

    诸如此类对当事人污名化的猜测,直到案件细节逐一公布后才渐渐平息(但未完全停止)。

    咱不求影视化对案件做多细致深刻的复盘,但至少别把臭名扣回当事人身上吧。

    或许有人反驳:剧情最后也为司机 " 洗白 " 了啊。

    那咱就来看看这个所谓的反转结局——

    剧方为司机无中生有出一名重病的父亲。

    用 " 父亲痛不欲生,请求儿子为他安乐死,但孝子于心不忍 " 的家庭伦理故事,合理化了司机的行为动机。

    如果一个人足够惨就能为所欲为,那还要法律干什么?

    再者,女孩呢?

    借改编拉满了剧情冲突,赞颂了司法机关,也让司机一家在大反转后得到观众同情。

    女孩呢?

    已经失去了生命,由始至终无法发声的她。

    一次又一次地被污名化。

    这,或许就是剧情最 " 反映现实 " 的地方吧。

    当想象混入事实重塑出另一副 " 真相 ",若干年后,还有多少人记得真相原本的面貌?

    一部电视剧而已,不至于吧?

    不,如今时代不同了。

    一宗去年发生、尚有谜团的案件,今年就被改编成电视剧播出。

    高效有高效的优势,但不代表它就合理。

    这是互联网时代的特色:

    有了第一个,就衍生裂变出无数个。

    包括谎言。

    甚至,谎言的速度更快,影响更广。

    一部影视作品为获取流量,不顾道德底线瞎编乱改,就有无数个嗅到腥气的人加入这场信息漩涡中,加速更具冲突性的 " 案情 " 传播。

    图源 B 站

    他们甚至不愿在标题加上类似 " 剧情 " 的提醒跟现实区分。

    反而是踩着现实,直接以真实案情反转的口吻,把货拉拉跳车案描述成一桩冤案,把女孩说成是携带厄运的扫把星。

    类似的自媒体二创,如今遍布全网。

    飘在搜索引擎输入 " 货拉拉跳车案 ",结果显示的不是真实案件,而是清一色的《底线》版虚构剧情。

    图源百度

    而在《底线》以及那条点击量高达 50 万的 B 站短视频弹幕区,不乏有信了剧情,痛骂女孩的人。

    真相已经面目模糊。

    还仅仅只是一部电视剧的事么?

    创作需要自由。

    但正因我们处于互联网时代,创作者更需谨慎对待手中的自由。

    你以为无足轻重的一次想象,或许就是套在他人身上的沉重枷锁。

    你高呼着创作自由、艺术至上,替自己豁免道德上的义务,代价,却是死者的沉冤、活人的痛苦。

    如此追求建立在他人伤痛之上的自由。

    你根本没有资格追求自由。

    关键词: 道德问题 行车路线 节省时间

    上一篇:世界新动态:喝水影响药效?喝水多或少,药效大不同   下一篇:环球观焦点:美媒:七成美国人认为国家走在错误方向上 民众抱怨“生活走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