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动态:喝水影响药效?喝水多或少,药效大不同
2022-10-11 22:10:45 | 来源:金羊网 |
2022-10-11 22:10:45 | 来源:金羊网 |
文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薛仁政 通讯员 王雯玉
在服用药物时,很多人会配上一杯水。其实,一些药物对水的用量和温度是有要求的,有的服用时要多喝水,有的则要尽量少喝水甚至不喝水,有的药不能用热水送服。那么在服用药物时,如何饮水才能既对健康有利,又保障药物疗效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作出解答。
正常饮水服药
(相关资料图)
普通片剂:服药时喝水量 150ml
胶囊:服药时喝水量 300ml
泡腾片:加入 150ml 温水溶解
冲剂:服药时喝水量 150ml
服药后需大量喝水
对胃有刺激的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强的松等药物。多饮水可稀释其在胃的浓度,保护我们的胃部。
胶囊类的药物它容易粘附在胃壁上,溶化的药物不能均匀散开,导致局部浓度过高刺激胃黏膜。需多喝水帮助药物发挥作用。
抗菌类药物:主要包括人工合成的磺胺类药、氨基糖苷类的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药物。其代谢产物主要由肾排泄,浓度越高,对肾的毒性越大。若其在尿液中的浓度较高,易在尿中析出不溶性结晶,引起泌尿系统损伤,出现结晶尿、血尿、尿痛等。所以服药期间宜大量饮水,使一日尿量控制在 2000 毫升以上,以便用尿液冲走结晶。
盐类泻下药、解热镇痛药:主要包括硫酸镁和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服用这些药后,会导致身体大量出汗、脱水,需及时补充水分,防止水盐代谢紊乱。
双磷酸盐:主要包括阿仑膦酸钠、帕米膦酸钠等药物。在用于治疗高钙血症时,由于可导致电解质紊乱和水分丢失,故应注意补充液体。
蛋白酶抑制药:主要包括沙奎那韦、阿扎那韦等药物。此类药物可导致尿道或肾结石的形成,在治疗期间应确保足够的水化疗法,避免尿结石发生,宜增加每日进水量。
抗痛风药:服用排尿酸药,如苯溴马隆或别嘌醇的过程中,应多饮水,为减少痛风患者尿酸结石形成的危险,摄入液体量不少于 2000 毫升,并补充碳酸氢钠维持尿液呈碱性,或者补充枸橼酸钾,预防肾结石。
平喘药:主要包括茶碱、氨茶碱、二羟丙茶碱等药物,由于其可提高肾血流量,具有利尿作用,使尿量增多而易导致人体脱水,出现口干、多尿或心悸;因此,宜适量补充水分。
利胆药:利胆药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出,但利胆药中熊去氧胆酸服用后可引起胆汁的过度分泌和腹泻,因此,服药期间应尽量多喝水,以避免过度腹泻而导致的脱水。
服后需少喝或不喝水
抗酸、保护胃黏膜药:
1. 中药。服用中药不建议饮水稀释,中药药液量在 150-200 毫升 / 次,1 天 2 次,液体量多,再喝水,会造成药液浓度不够,也会导致胃部胀满。若药液量少且浓,味极苦,可以用少量温水送服,或者直接漱口,减轻苦味对口腔的刺激。
2. 主要包括硫糖铝、枸橼酸铋钾、胶体果胶铋等药物。一般只需 50ml 水送服,且服药前、后半个小时内都不宜饮水和进食。
3. 直接咀嚼吞服的胃药,主要包括氢氧化铝等药物。防止破坏药物在受损的胃黏膜上形成的保护膜。
抗利尿药:主要包括去氨加压素等药物。服药前 1 小时和服药后 8 小时限制饮水,否则易引起水钠潴留、水肿等。
外周镇咳药:
1. 主要包括复方甘草合剂、止咳糖浆等比较黏稠的药物。它会黏附在咽喉部位,大量喝水会使局部药物浓度降低,影响药效。因此,服药后不宜立刻喝水,以利于保护膜的形成,服药至少半小时后再饮水。
2. 润喉片等。饮水过多会减弱其润喉作用和对咽喉部黏膜的保护作用。
预防心绞痛发作的药物:主要包括硝酸甘油片、麝香保心丸等舌下静脉吸收、不可咽下的药物。不需用水送服。
不宜热水送服
维生素类:主要包括维生素 C、维生素 B1、维生素 B2 等,因其性质不稳定,受热后易被破坏而失去药效。
助消化类:主要包括胃蛋白酶合剂、胰蛋白酶、多酶片等。
含活性菌类:主要包括复方乳酸菌营养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遇热后活性菌会被破坏。
活疫苗:主要包括小儿麻痹糖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