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产品世界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合作|
  • 联系我们
  • 主页 > 行业 > 正文

    全球快资讯:国产职业剧为什么一直拍不好?

    2022-09-25 18:59:37  |  来源:涨姿势  |

    答主:聆雨子(影视文化学博士,撰稿人,高校教师)

    我在高校讲课时,常跟学生们调侃:

    一部完美的职业剧,看完之后,你会觉得「我要是也从事这种工作该多好」,可如今大多数国产职业剧,你看完之后,只会觉得「我要是有个从事这种工作的男朋友该多好」。


    (资料图)

    无独有偶,有时和一些医学院的孩子聊天,讲起选择这专业的动机,他们常会说起《豪斯医生》《急诊室的故事》《实习医生格蕾》,乃至日本的《白色巨塔》和韩国的《机智的医生生活》——「鼓舞和点燃年轻人的事业理想、催动其义无反顾投身于中」,这是职业剧至高的成就与荣耀,也是判定其成功的最佳标尺。

    但每当我把话题引向上文中提到过的那些、同样耳熟能详的国产医疗题材,现场画风总会秒变,她们眼里的事业之光,立即变成了小姑娘的星星眼:

    「你瞧我爱豆,把白大褂都穿出了巴黎时装周长款风衣的即视感,真的好帅」。

    上述故事虽然不乏搞笑色彩,但告诉我们什么沉重的现实?

    没错,现阶段国内职业剧,其实是包着职业外皮的偶像剧、糖水剧而已。

    职业剧的核心质素,在于职业情境、职业行为、职业成就和职业挑战,在于能否原汁原味地释放出独属于这种职业的迷人氛围、技术门槛、严谨投入态度、技巧、规则、操守、评价机制,以及从业者可能遭遇的最激烈的天人交战、可能拥有的最骄傲的自我认同与最华美的理想情怀。

    什么样的人可以从事这种职业、这种职业究竟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些事只有这种职业能去完成、这种职业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也许那里边没有刀光剑影、兔起鹘落、举枪对峙、暗藏的定时炸弹、最后一秒钟营救、双面卧底和推理解谜大反转。

    但是,当你透过电视屏幕,目睹着那一群上一秒也许还在工位上喝着茶、看着报、刷着手机、点着外卖、吐槽着配偶和子女、鸡零狗碎扯皮着的人,一瞬间进入工作状态的时候,一瞬间开始打电话查资料调取数据的时候,一瞬间开始翻看案卷收集证据会见当事人的时候,一瞬间开始准备手术室、呼吸机、血浆的时候,一瞬间「各部门注意倒数十秒进直播」的时候,那同样会有一种「真正燃爆了」的心律飙升。

    这才是职业剧标配的质感、实感、带感、甚至性感。

    而不是「看各种职业的人谈恋爱」、「用各种职业的名义发糖」。

    所以,「职业剧拍成了情感剧」,足以解读大多数职业剧的「非职业」。

    情感当然不是不能有,但它不能凌驾于职业之上,它必须构成职业的某种触发和催化剂、充当职业的某种配合、并服从职业的某种规则。

    要知道,对职业来说,情感有时甚至是一种危险的干扰项,要不然为何那么多职业都会强调「不要感情用事」?

    拿最近的《玫瑰之战》来讲:

    遭遇了背叛、为丈夫洗罪从而投身律师行业,这时的情感,就是「职业的某种触发和催化剂」。

    既要无所不能的大女主、又要王子拯救公主的玛丽苏,来回横跳中,直接消解了主人公职业才能的说服力,这时的情感,就是「危险的干扰项」。

    很可惜,这部剧里,前者稍纵即逝,后者贯穿整场。

    很可惜,每部剧里,前者总是稍纵即逝,后者总是贯穿整场。

    另一种常见误区,则是「职业剧」和「职场剧」的混淆。

    区别在哪里?职业的重点,是真相(律师),是正义(警察),是生命(医生),是育才(教师)……

    职场的重点,是实习生转正,是助理变主管,是经理变总监,是小城市到北上广深、大学宿舍到 CBD 核心区、新员工培训到纽交所敲钟。

    一个是「自我实现」,一个是「自我变现」。

    一个是寻找个人才能最佳发挥场域、寻找生活理想和存在价值,一个是在成功学的价值一元论里、逐级实现科层跳跃与攀登。

    一个是「往前走然后找到一条路」,一个是「在一条规定好的路上往前走」。

    很遗憾,大概在投资方和主创方看来,后者更接近于闯关打怪、更接近于宫斗和宅斗、更有爽文感,也就更能兑换为直接的收益。

    结果就是,每一个不同的职业,都简化成了恶战腹黑上司 + 怒怼办公室心机婊 + 迎娶董事长千金的「虽千万人我升迁」的职场。

    职业剧变情感剧,职业剧变职场剧,本质都是职业剧的庸俗化,是职业的「悬浮化」(用个流行词儿叫「塑料感」)—— 成了烘托另一些东西(那些东西还偏偏被视作流量密码和收视保障)的前景、布景、背景板。

    职业剧的庸俗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当其冲,就是剧集定位和观众评估上的失策:

    在对自己和受众的持续低估中,走向主动的廉价、浅薄和价值虚无。

    视频平台和主创们满足于用大数据做剧,得出「只有往言情方向发力才最安全」的结论,一味无脑迎合受众的反面,必然是立意和品格上的翻车。

    基于市场大环境的限制,当头部资源和演员全部扎堆于古偶、甜宠之际,谁又愿意耗费更多人力物力,来创作(演绎)一个乍一看并不讨喜的、有诸多现实限制的职业题材?

    即使做了,也总想着降低观看门槛、打入下沉市场,然后从宣发到内容无一例外的满屏狗血,自行稀释掉了职业该有的硬核度。

    这导致此类题材形成了一个下行的、马太效应的闭环:

    资本不愿意好好投、演员不愿意好好演 —— 优质作品少、样板参数不足 —— 资本和演员继续罔顾类型规律、继续以反职业的方式表现职业 —— 优质作品越发少、资源倾斜度越发不足。

    偶像包袱也是一个大问题。

    体验生活不够、观察力不足,也就不曾对职业本身,做过充足的、扎实的介入,编写者和表演者,没有深入地了解该职业的行情并找出观众和现实之间的平衡点,就很容易造成真实感和美感的失衡。

    为了耍帅,敞着白大褂,在住院部走廊上甩着下摆走台步,这就是美感完全压过了真实感。

    偏偏这又是一个「全民专家化」的知识普及时代,不知多少具备行业内知识的人,拿着放大镜在聚焦你的捉襟见肘。

    连《长津湖》都会被讨论「频繁使用密集冲锋」的合理性、讨论「没经过训练直接上战场」是不是过于随便、讨论「一个人完成测距、计算、调炮、装填的全过程」到底站不站得住脚?

    哪一句不是在细抠「专业性」,哪一句不是在核实「职业性」?

    那对不起,你台词里出现一句「百分之九生理盐水一百毫升」的原则性错误(常规生理盐水浓度是百分之零点),吐槽立马上热搜:有人想把病患腌成腊肉。

    要知道,医院里不是只有心胸外科、神经外科、血液科之类「一目了然的高大上工种」,医院里也有哭成一片的儿科、堆积着屎尿和体液的化验科,也有泌尿科和肛肠科。

    即使是心胸外科和神经外科,在急救现场,人物状态该是什么样的呢?

    忙碌、紧急、额头密布的汗珠、胸前溅上的血点,和敞着白大褂走台步相比,这些最接地气的、最职业的,恰恰是不美的,甚至有点「脏乱差」的。

    但这些,太不利于「造星」,太不被允许安在「我家哥哥」头上了。

    何况,因为要表现各行各业里独当一面的中坚力量 ——「业务骨干」,理论上职业剧更需要中生代演员,而这恰恰又是一个夹在「老戏骨」和「小鲜肉」之中的、其生存处境常常被人忧虑的尴尬群体,无论走流量还是走情怀,都显得力道不足。

    当然,也要承认,职业剧所面临的,也有许多客观的创作挑战、有许多雷区会踩。

    比如,尺度限制,解剖室啊、手术室啊,这些地方,确实存在「并不适合被拍摄」的属性。

    比如,因为国内法律体系和审判程序不同于国外,西方国家那种充满戏剧色彩的对抗性辩控、那种律师一己之力把法庭变成个人口才秀场的情形,较难在内地发生,这为不少国产律政剧的「本土化」创作,带来了改编困境。

    比如,一些职业,因其始终被赋予的道德想象或政治想象,进入剧集后,无法以常规的、现代的职业形态展开叙述,而会有意无意地、回到传统主旋律宣传框架下的某个老套路:

    表现教师往往会变成扶贫剧或劳动模范剧,表现检察官往往会变成反腐剧,表现消防员往往会变成英烈剧。

    再比如,另一些职业,由于既有的刻板的阶层认知、相对平民化的经济地位,很难产生在欧美、日韩社会里同等效果的英雄情结,譬如按摩师、厨师、理发师等等。

    必须承认,在今日中国,职业剧该有其得天独厚、不可替代之处,也该有与时代精神相匹配的底气、有产生更积极意义的理由。

    宏观上,它扎根现实最深、也最接地气,是每个劳动者获得认同的最佳赋能手段,在和平年代、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前提下,打破了「英雄模范必须惊天动地、冲锋陷阵、流血牺牲」的造神唯一性,真正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和「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能做出不平凡的贡献」等宣传口号落实到文艺创作里。

    微观上,它也并不缺乏「好看元素」与「热播潜质」:

    有影视媒介「体验多维人生」、「满足对他者生活之好奇」的潜在诉求,有千万「打工人」充盈着切肤体验的代入感,有发生在每个行业现场的热议性话题(教育、医疗、女性、社会安全…… ) ,还有天然的反差萌人设 —— 职业气质的高冷之下,总藏着职业关怀蓄积的柔软善良。

    故而推动国产职业剧走出低谷,「分量重估」是没问题的,重点只在「情节重建」和「价值重建」:

    怎样从「好帅」和「好甜」,真正走向「好看」和「好赞」。

    理论上,职业剧以「每日打卡上班」为主干,戏剧起伏确实相对平淡。

    为何我们仅有的成功职业剧创作,总发生在警察、刑侦、法医这些围绕在「案件破获」作业链上下的工种?

    还不是因为它们所有的冲突、所有的悬念感都是现成的,且这些冲突和悬念感,还都与职业牢牢绑定?!

    这就涉及到职业剧的几个叙述层次:

    第一是身份层次:主角及剧中大多数人物,应当是该职业的从事者,这是物理属性,也是其最简洁的辨识准则。

    目前国产职业剧,做到这个层次肯定没问题,遗憾的是,基本也只做到这个层次。

    其次是技能层次:具有独特魅力的职业场景和职业能力,用个狠点的说法,叫「职业奇观」。

    众所周知,「奇观」这种词,具备两面性:印象深刻和耸人听闻,差别不过一念之间。

    关键在于,奇观的背后,有没有世界观、价值观。

    如果少了深刻性、少了立意、少了内容厚度的撑持,奇观化技能,只是点缀和噱头、只是哗众取宠而已。

    我们对「好看」的理解,几乎都在这个层次里打圈子,我们认定很多职业不好看,也是因为它不曾盛产「奇观」。

    因此必须引出第三个层次: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层次。

    注意,职业伦理不完全等同于道德伦理,相反,职业伦理和道德伦理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

    这种辩证,可以变成职业剧最好看的部分。

    一个罪大恶极的坏人,从道德伦理上就该服法抵命,我也对他无限仇视和憎恨,但如果我是律师,我的职业伦理要求我为其辩护、为其降罪减刑,那我怎么办?

    新闻的第一要务是真实,第二要务是快速,如果此二者发生悖反怎么办?

    如果我是记者,在还无法百分百断定真实的情况下,要不要第一时间将消息发布于公众面前?

    这些都是职业伦理和道德伦理的矛盾,也是通常所言之「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矛盾 。

    看起来它们是无解的,但能在无解中求解,人物就会有新的高度和角度,职业也就获得了新的洗礼和认知。

    敢不敢「用道德伦理去让职业伦理受到一点挑战和冒犯」,决定了职业剧能否走得更远、更有张力和爆破力。

    如果上述内容乃「变中出奇招」,还存在着一定风险与难度的话。那也不妨换种思路,试试「无招胜有招」。

    忙着发糖、忙着洒狗血、忙着组 CP、忙着虐心,这都是忙着「有招」。

    有没有可能,职业自己的力量,决定了,你本可以「无招」?

    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证据:相比一众马脚百出的医疗剧,为啥一些同类题材的纪录片,反而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呢?

    就像《急诊室故事》《人间世》和《生门》。

    奥妙就在它们的「非戏剧化」:

    不会为了讲故事而去做无谓的散射、去生搬硬套若干场分分合合与打情骂俏,始终凝集于病房、诊室、手术台等真正意义上的医疗第一线,始终凝集于职业该做的事情上。

    另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证据:

    今年的口碑佳作《警察荣誉》,坐拥警察这个紧张刺激的「顶流身份」,却不曾堆砌强情节、不曾迷信疑窦迭生的侦缉推理过程,从头至尾,只是铺开生活流的、浓浓烟火气的日常叙事,因为它讲述的是「社区民警」(大概是警察群落里最「没劲儿」的那拨人)的业务 —— 琐碎而真实的民生话题。

    他们每天面对的,是邻居纠纷、夫妻争吵、楼道卫生,是从 18 层楼高的地方帮人翻窗开门,是照顾小区里的流浪猫狗……

    闹心吗?琐碎吗?全是鸡毛蒜皮吧?毫无走红品相吧?但这就是普通却真实的基层派出所故事,这就是普通却真实的职业现场。

    然后,大家众口一词:太好看了,根本停不下来!

    因为职业这件事,可能压根不需要渲染、也没必要煽情,平实地、平视地、平静地拍出来,就拥有足够动人的容量了。

    真实感回归了,情节感自然回归了,就是那么水到渠成。

    解决了「好看」,再来说「好赞」。

    重建职业叙事的光谱,离不开重建职业奉献的高度。

    职业剧,恰恰不应该虚无,恰恰应该积极地升华、附身于更加庞大和伟岸的情怀,闪回于一种更高的维度、更大的格局之上。

    职业剧,恰恰应该去尝试更多的责任和担当:

    律政剧能否推动普法?医疗剧能否缓和医患矛盾?

    能否为青年人倡导出更加理性和积极的就业选择?

    能否讨论中年人的就业瓶颈?

    能否直面女性遭遇的职场歧视?等等等等。

    做到这些,职业剧的未来,依旧可期。

    来源:知乎

    关键词: 神经外科 稍纵即逝

    上一篇:每日观点:“路怒症”男子别车后还打人,赔了 5400 元后悔了   下一篇:世界热消息:小保仅需 300 多,这台 SUV 这么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