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最资讯丨《水浒传》中林冲真的窝囊吗?
2022-09-21 06:03:23 | 来源:涨姿势 |
2022-09-21 06:03:23 | 来源:涨姿势 |
作者 / 心存星光
我问学生:「我们之前已经基本讲完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本结尾,林冲在火光冲天的山神庙怒杀陆虞候三人之后,「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他要去哪里?」
学生说:「去梁山。」
(资料图)
我问:「当时他心里已经有明确的去梁山落草的规划了吗?」
学生说:「不是,我记得他后来是去找了柴进,柴进推荐他上的梁山。」
我说:「你是看过原著吧?」
学生说:「是的。」
我说:「真好。严谨一点说,林冲这时候不是去找柴进,而是在逃亡途中遇见了柴进。我们看,在这之前林冲被冤枉吃了官司,刺配沧州,路上差点被押送他的公人害死,他都没有反抗,而是一直在压抑,一直在忍耐。
当他在山神庙偷听到陆虞候等人的阴险筹谋,意识到自己原来根本无路可走,忍无可忍之下终于爆发,奋起连杀三人,这时林冲自己可能也被自己的举动震惊了。所以我倾向于觉得,手刃仇敌之后的林冲并没有什么全面的计划,他内心茫然惶恐,只想盲目前行,并不清晰明白知道以后的路要怎么走。」
学生说:「他这个时候为什么不回去找他媳妇呢?他不是躺在那个破庙里做梦都梦见媳妇了么?」
我说:「这不是我们上节课放的《水浒传》电视剧里的演的么?看来你记得很清楚哦,但是我必须说一下,这是电视剧的改编,水浒传的原著并没有林冲梦见妻子的情节。
不过,我觉得这个改编挺有道理,因为林冲和林娘子的感情一直很好,在他最艰难困顿的时候,想想妻子也是心理慰藉。」
学生说:「是啊,所以林冲为什么不回东京去找她呢?」
又有学生说:「他杀了人,已经成通缉犯了。再回去不是找死吗?」
之前的学生说:「我意思是他上梁山之前,可以偷偷乔装打扮,找个夜里回去一趟接上媳妇再走啊。要不他媳妇也不会被高太尉逼死。」
我说:「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很多梁山好汉都是在逃人犯,也照样更换身份行走江湖。比如鲁智深做和尚,武松做行者,改名换装潜伏都不稀奇。那为什么林冲没有这么做呢?」
学生说:「要不怎么说他傻呢?」
我说:「得,敢情咱们昨天白讲了呀。还记得咱们上节课是怎么总结林冲这个人物形象的么?」
学生七嘴八舌:「耿直磊落、嫉恶如仇、侠肝义胆、扶危济困、忍辱负重、软弱善良……」
我说:「这里面可有一个词是说他傻的?你们看,这些词基本对林冲都持着正面的肯定态度。」
学生说:「但是软弱不是什么好词啊。」
我说:「你们觉得软弱和懦弱一样吗?」
学生说:「差不多。」
我说:「如果我说你是个懦弱的人,你会接受吗?但如果我说,你内心也有软弱的一面,是不是就感觉好接受多了呢?」
学生说:「啊,明白了,软弱是中性词,懦弱是贬义词。」
我说:「是啊。其实当我们说软弱的时候,常常后面会跟着另一个词,妥协。软弱妥协,是林冲一而再再而三的选择。我记得当时我们把林冲和鲁智深两个人物放在一起对比过:
林冲之所以不能像鲁智深一样决绝,有两个原因:一是身份地位,林冲社会地位更高,他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所以需要顾及的东西就更多;
二是人物性格,林冲身上没有鲁智深的反叛精神,这些都是我们教参上的解释。
但是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你们刚才提到的:林冲很爱他的妻子。他之所以在路上面对董超、薛霸两个公人的欺凌始终忍气吞声,甚至还为了他们向前来解救他的鲁智深求情,到了沧州以后被差拨痛骂也不反抗,上面安排他看守天王堂,草料场都一概接受…… 这些看起来很窝囊的举动,都是为了留一条后路,不把事情做绝,他内心还在期待有朝一日他能蒙受朝廷的特赦,回到他妻子的身边。这也是他一再妥协的缘故。」
我接着说:「和鲁智深相比,和梁山绝大多数好汉相比,林冲的前半生过得实在太平顺幸福了。当一个人过惯了那种安稳幸福的小日子,他就无法想象自己永远失去那种日子的情景。所以我们就看到他在一退再退,一直到退无可退之前,他都在幻想自己有朝一日还能重新回到那种幸福里面去。」
学生说:「那他不是走之前把他妻子休了吗?」
我说:「是的,林冲确实写了休书,但是当时他的岳父给了他希望:他对林冲说,就算你写了休书,我也绝不把女儿嫁人,立誓等你回来团聚。
所以林冲走的时候,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写了休书,希望自己的遭遇不连累娘子和岳家,希望娘子能再找一个可以保护她的夫君,希望她过得好;另一方面他确实又被岳父的话所打动,因为岳父说的正是他心里最深处的愿望。」
学生说:「他岳父还真是个好人。」
我说:「林冲的岳父是张教头。这当然是《水浒传》里再微不足道的一个次要人物,但其实在文学作品中,次要人物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比如,你们能想起来什么?」
学生说:「衬托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
我说:「因为岳父说了一定要让女儿等林冲回来团聚,所以林冲才抱了有朝一日被朝廷特赦的希望,在流放路上一再妥协退让,不愿意彻底得罪朝廷,这算不算推动情节发展?」
学生点头。
我说:「大家再想想,作者把林冲的岳父身份设定为张教头,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门当户对。」
我说:「是的。林娘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她面对高衙内的软磨硬泡,威逼利诱始终不动摇,弱质女子却有着士大夫一般坚贞不屈的气节;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到,她和她父亲张教头一样,对林冲的态度始终是即便深陷困境,也坚定不离不弃。
我们千万不要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 纵观整本《水浒传》,有几个好汉的妻子能做到这样?」
学生说:「哈哈哈,别的好汉的妻子都是在家里偷人。」
我说:「是啊,我们就拿同一本作品做对比,这样效果更直观。作者把卢俊义的妻子,杨雄的妻子,包括宋江的外室阎婆惜,都写成了水性杨花,淫荡恶毒的女人。
对比之下,像林娘子这样有情有义的女子,在《水浒传》里当真是首屈一指的。从她出场到她落幕,贯穿在她身上的始终是侠义精神,而这种侠义精神和她的父亲是一脉相承的。
面对林冲的辞婚,我们看看张教头说了些什么:
「林冲,什么言语(你说的是什么话)!你是天年不齐(命不好)遭了横事,又不是你作将出来的(又不是你的错)。今日权且去沧州躲灾避难,早晚天可怜见,放你回来时,依旧夫妻完聚。老汉家里也颇有些过活(积蓄),明日便取了我女家去,并锦儿,不拣怎的,三年五载,养赡得他。又不叫他出入,高衙内便要见也不能够。休要忧心,都在老汉身上。你在沧州牢城,我自频频寄书并衣服与你。休要胡思乱想,只顾放心去。」
我们看,张教头这一番话有情有义有理,不仅安抚了林冲,还在比较理想的层面上解决了林冲当时的后顾之忧。不光林冲听了感动,连书外的读者也会感动。我们代入一下,如果你是林冲,你感动不感动?」
有学生说:「那也是因为他女儿招惹的祸事在前啊。」
我说:「话不能这么说。首先这不是林娘子的错,而是高衙内的错;其次,也是因为林冲只顾着站在大相国寺外看鲁智深耍禅杖入迷了,才让妻子和使女自己去烧香,这才遇见了高衙内。书里的旁白也有写,说原来高衙内不知道那是林冲的妻子,若知道,也不会有这些事。
你看,这就叫情节上的环环相扣。我们整天说推动情节发展,怎么算推动了呢?前面的情节和后面的情节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前一个情节导致了后一个情节的发生,这才叫推动情节发展。」
我接着说:「林冲后来虽然坚持要写休书,但张教头也仍然坚持 —— 你写归你写,反正我不会叫女儿再嫁人便是了。
林娘子是张教头的女儿,她之所以面对权势滔天的高家始终保持着铮铮气节,始终对林冲挚爱不疑,不离不弃,也是因为有这样一位父亲的言传身教。
这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衬托主要人物」,属于正衬。就像我们原先讲《红楼梦》,曹雪芹把林如海的身份设定为探花郎,也是为了衬托林黛玉的人才出众。所以我们看,名著之所以有价值,有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它里面即使写小人物,也都能立的起来,也刻画的非常精彩。
好,我们分析完这些,再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上:林冲在山神庙手刃仇敌以后,为什么不回去接了林娘子再上梁山呢?」
学生说:「我觉得,林冲可能是不想连累妻子,害怕自己在逃犯的身份不能保护妻子,反而会害了她。」
我说:「很有道理。你想,林冲和林娘子感情那么好,林娘子和张教头又都再三表态一定要等他回来团聚,那林冲为什么还非要坚持写下休书?」
学生说:「他怕自己万一回不来,耽误了林娘子。」
我说:「是啊,其实在原著中,林冲的心理活动已经通过他说给张教头的话表现得非常清楚:
「自蒙泰山错爱,将令爱嫁于小人,已经三载,不曾有半些儿差池。虽不曾生半个儿女,未曾面红面赤,半点相争。今小人遭这场横事,配去沧州,生死存亡未保。娘子在家,小人心去不稳,诚恐高衙内威逼这头亲事;况兼青春年少,休为林冲误了前程。却是林冲自行主张,非他人逼迫,小人今日就高邻在此,明白立纸休书,任从改嫁,并无争执。如此,林冲去的心稳,免得高衙内陷害。」
这段话说完,张教头的反应就是我们刚才说过的:林冲,你说的是什么话!
但张教头的断然拒绝架不住林冲的再三坚持 —— 直到林冲说,若是不依允我,我就算回来也绝不见娘子面了。
这时张教头才说,权且由你,我只不把女儿嫁人便了。
我小学时看水浒传,看到这里,就非常感动。后来每次再读,这一段都是非常触动我的情节。小时候只感觉这一段在整本书中是难得的温情,后来长大了慢慢多了些人生阅历,看了些世态炎凉,才知道这世界多的是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夫妻,多的是冷眼旁观避之不及的亲戚,像林冲这样拼命要为妻子着想,像林娘子和张教头这样诚挚地替林冲考虑的人,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学生点头:「是啊……」
我说:「所以啊,林冲一心只想给林娘子安稳的生活,又怎么会让她冒这样的风险呢?」
学生说:「好吧,那林冲上了梁山以后,也可以派梁山的小喽啰去接妻子,为什么不去呢,他是不是以为林娘子已经改嫁了?」
我说:「不会。我觉得林冲和张教头,林娘子之间其实有种坚不可摧的默契和信任。既然岳父和妻子都说了一定会等自己,基于对亲密爱侣的这种深刻的了解,林冲又怎么会真的以为妻子会另嫁他人呢?林冲没有第一时间去接林娘子,其实也是有原因的。有没有人记得,林冲刚上梁山的时候,梁山头领是谁?」
学生说:「啊,是王伦。」
我说:「对。王伦最后结局怎么样了?」
学生说:「被林冲杀了。」
我说:「没错,林冲是什么时候才想要接林娘子上梁山的呢?就是在第二十回,火并王伦之后。那时为了晁盖他们能顺利落草,林冲火并了王伦,晁盖做了首领,这时林冲对晁盖提出了要求 —— 他说,自从上了梁山,只是思念妻子。想要接妻子上梁山来,但因看王伦是个小人,觉得自己在这里也呆不长,所以才一直没有行动。」
学生说:「那他既然觉得自己呆不长,为什么不早点另谋出路呢?」
我说:「其实这就是林冲性格里有缺陷的一面 —— 他不够聪明,不够通透。
在这之前林冲也看不透高太尉给他设下的陷阱,他做的一切选择,其实都欠缺了理性缜密的计划,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被生活推着往前走。他不会像吴用那样筹谋,也没有鲁智深那样的豁达,更不用提大局观、清醒的头脑和客观理智的认知,这些他都没有。
他只有一腔刚勇,一腔善良,一腔真情。就像他自己酒醉后写在酒店墙上的那两句: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朴忠」这个词其实形容的很精准。固然是个好词,但从另一个角度,也隐隐流露出「不够聪明」的意味。」
学生说:「懂了。唉,真是阴差阳错,要是早点去接,林娘子应该就不会死了。」
我说:「我们读者站的是全知全能视角,但书中人物的视角是有限的。无论是林冲坚持要写休书,还是不愿意改装去看妻子,还是落草后没有第一时间把妻子接上梁山,都受到他当时的观念和处境的制约,但其实背后的感情出发点都是一样的,是对林娘子的深爱和保护。有一首老歌叫《手放开》,你们这个年龄应该没有听过,里面唱:「我对你最后的疼爱是手放开。」我觉得这句歌词放在林冲身上也很合适。」
学生说:「唉,他们感情真好。对了,还有他们成亲三年居然都没有吵过架。」
我说:「对,这也是个很有爱的小细节:普通夫妻或者情侣别说三年,三个月朝夕相处下来,是不是都会争吵不断了?现在很多夫妻在一起生活的时间长,也没剩多少感情了,或者说已经被岁月消磨成了亲情,要不是有孩子在中间维持着,早就离婚了……」
学生:「哈哈哈,确实。」
我说:「但是我们反观林冲和林娘子,发现他们并没有生儿育女,感情仍然很好。在封建社会男子无子纳妾理所当然的大背景之下,林冲没有纳妾,没有养外室,也没有去青楼…… 而是一心一意爱着自己的结发妻子,用林冲的话说,就是「未曾有半点差池」、「未曾面红面赤,半点相争」。
像这样有爱的小细节,在前文中还有很多:林冲和陆虞候出去喝酒,都走出门了,林娘子还赶到布帘下喊「少饮早归」;林冲和公人在酒店即将上路,林娘子在家收拾了一包衣服,哭天喊地追了过来,看见休书以后哭昏了过去……《水浒传》不是以写儿女情长见长的小说,但是这些埋在字里行间的温情小细节也仍是真实有爱的。字字不说爱,但字字都是爱。」
学生说:「这么相爱还要把林娘子写死,要是放到现在,作者肯定都被寄刀片了。对了,后来林娘子到底是怎么死的?」
我说:「是晁盖派了小喽啰去东京张教头家打听,说林娘子被高太尉威逼亲事,在家自缢身亡。张教头因为伤心担忧,也患病去世了。其实,这一切也就发生在林冲向晁盖提出要去接家眷不久。」
学生说:「唉,要是林娘子能再坚持一下,就可以坚持到夫妻团聚了。」
我说:「一个人做出自杀的决定,内心一定是非常绝望的。林冲害怕自己囚犯的身份拖累娘子,执意休妻,为了娘子能安稳生活,不去接她,甚至不肯给她来信,但他毕竟是个粗线条的英雄好汉,他一定想不到在那些他杳无音信的日子里,林娘子一个人生活,会有多害怕、多恐慌,多担忧。她的自缢身亡,固然是因为被高太尉威逼亲事,可另一方面也一定因为她的绝望 —— 她以为林冲回不来了,可能已经死了,自己今生再也见不到夫君了,正所谓「渠会永无缘」。」
学生说:「就是啊…… 林冲怎么能一封信也不写呢,要不然林娘子可能还不会死。」
我说:「我们不妨从另一个方面想:作者为什么不肯让林娘子活到上山?梁山有那么多好汉的家眷后来都被接上山了,照旧一家团圆,为什么作者偏偏不肯给林娘子这样的优待呢?」
学生说:「为什么啊?是剧情需要么?」
我说:「这么说没错,但进一步分析时我们就要追问为什么了,为什么剧情需要?或者说,具体什么样的剧情需要林娘子去死?」
学生说:「懂了,为了把林冲塑造成一个悲剧英雄。」
我说:「对,悲剧英雄是总结林冲人物形象最好的概述。说到悲剧,我再问大家,以前我们讲过鲁迅先生给悲剧下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说:「把美好的有价值的事物毁灭给人看。」
我说:「没错。林娘子知书达礼,美貌聪慧,和林冲情深义重,所以她的死,对林冲而言就是生命里的一束光被掐灭了。
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简桢说过,「深情若是一桩悲剧,必定以死来句读。」死,是用来证明深情最直接的方式 —— 正是因为林娘子这么美好,和林冲的感情又这么深厚,所以她就非死不可。只有她死了,林冲才能彻底和以前的生活切断联系,由生活美满的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变成梁山上一个没有感情的杀戮机器。
我们当然会感到很可惜。但是我想到我以前看过有人评论说:林娘子其实死了也好,因为他想象不出林娘子在梁山的生活。其实我对此很有同感,因为我也想象不出,甚至不敢细想:别说林娘子去梁山生活了,就连林冲去梁山落草为寇,这个决定她真的就支持认同么?
面对高衙内的调戏,只会红了脸说:「清平世界,是何道理,把良人调戏」的林娘子,温温柔柔,内心遵守封建社会伦理纲常,遵守儒家秩序的林娘子,倘若知道夫君当了梁山的贼寇,她内心可接受这个事实吗?
所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剧情需要 —— 为了人设和逻辑的完整,为了后续情节的发展,林娘子只有用死来成全,来推动林冲的角色完成彻底转换。
当晁盖派出的小喽啰回禀了林娘子的死讯后,林冲「潸然泪下,自此绝了心中念想」。
在那之后,《水浒传》里再也没有只言片语,来提及林冲的内心活动。
后来,林冲作为梁山的主要头领,参加了数不尽的南征北战,祝家庄、呼延灼、曾头市、元夜闹花灯、两赢董贯、三败高俅,包括招安之后的征讨辽国、田虎、方腊,战功赫赫…… 但,在林娘子死后,林冲的每次出场,都是和其他梁山好汉一起作为群像出场,他变成了一个面目模糊的影子,我们只能看见他在战场上厮杀的身影,却无法再次透过书页,窥见他内心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念。
就这样,林娘子死后,林冲在梁山的余生,眼里再也没有了光。」
来源:知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