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热文:女科学家孙珍:生命不息,科研事业不止
2022-09-13 06:55:15 | 来源:金羊网 |
2022-09-13 06:55:15 | 来源:金羊网 |
最了解南海大洋钻探的女科学家——孙珍
(相关资料图)
文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图 / 受访者供图
她,是我国最了解深海地质构造的科学家之一。
她,也是我国最懂得如何在深海钻探的女性。
她,就是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我国第一位担任国际大洋钻探首席的女性科学家孙珍。
作为我国从事深海地质构造与模拟的权威专家,在求学时,孙珍就与海洋结缘。1997 年,还在就读博士学位的她,开始研究莺歌海盆地如何形成与演化。20 年后,孙珍推动了南海陆缘张 - 破裂国际大洋钻探,攻关解决南海陆缘破裂 - 扩张历史,为深水油气勘探提供深部样品和数据。还负责攻关海底水合物分解与滑坡关系等海洋地质安全难题,为滑坡稳定性评价和水合物资源开发提供支撑。攻关卡脖子技术,研发高精度海底测地设备,推动海洋尖端设备研发和技术应用。曾经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广东省 " 最美科技工作者 "、首届 " 中国科学院三八红旗手 " 等荣誉。
谈到海洋资源,孙珍如数家珍:" 盆地会汇集很多有机质,经过长期的埋藏以及地热的烘烤,就形成了包裹在海洋沉积物中的油气资源。" 在早期,孙珍与我国的石油开采企业合作,为海洋油气资源勘探提供技术支持。她介绍,以前的海洋石油勘探是在陆架上进行,随着技术的进步,海油勘探开始往深水海域发展。通过地震探测技术,可知海洋陆坡上的盆地要远大于陆架,也就意味着蕴藏着更多的资源。
而孙珍的工作职责,就是要帮助石油开采企业了解海洋盆地是如何形成的,分析其结构框架的演化对油气的影响,从而提高海洋石油勘探的成功率。" 找油就如同做手术一样,即使掌握了很多的理论,也未必能够保证做好手术。是否蕴藏着油气资源,有着诸多决定因素,是否有断层、是否有砂岩等。" 孙珍说。
" 手术 " 前地质学家也会给盆地 " 照 CT",常用的 "CT" 就是利用人造地震波对盆地内部进行成像,也就是采集多道地震剖面。不同组分的地层其速度和密度不同,反射地震波的能力不同,由此,可以获得精准的地质结构,从而进一步发现有可能蕴藏着油气资源的地层。
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曾经说过,我们对南海的历史只知道后半生,却对它的前半生知之甚少。
为了更好地了解南海的前半生演化历史,2012 年,孙珍报名并牵头组建了南海陆海变迁钻探建议书撰写小组,筹备对南海进行钻探科考。
2017 年,南海钻探航次得以成行。通过对南海洋陆边界的钻探,孙珍和她的同事们发现,南海的演化历史有其特殊性,不同于以往的贫岩浆型和地幔柱型分类,而是属于中间型。他们发现,南海陆洋转换带宽度不到 30 公里,且在陆坡以下地壳的底部,存在大范围的岩浆底侵,整个陆缘从靠近陆地以大断层控制的贫岩浆型状态转化靠近洋盆的岩浆为主的多岩浆型状态。
" 这可能代表了全球多数中间型的破裂进程。" 孙珍说," 然而南海比相同条件下的大西洋陆缘,岩浆多出很多倍,因此中国科学家提出南海代表了板块边缘的破裂,汪品先院士说‘南海不是小大西洋’ "。
" 南海三个航次对于揭开南海三个阶段演化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很多新的问题,譬如我们在钻探的时候发现很多类似下地壳的物质漏到了地表,以及我们在南海并没有发现地幔柱热点,但是扩张脊会被抛弃并在一个新的地方进行扩张,这又是什么原因?" 孙珍说。
基于新的发现,孙珍又提出了要去南海再做一个扩张脊跃迁的课题。
作为一名海洋地质科学家,孙珍认为,最大的乐趣就是不断地有新发现:" 即使前面的 99 天都在痛苦中度过,但是只要最后一天有了新的发现,就会特别开心,之前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生命不息,科研事业不止。从事地球科学已经有 30 余年,但是孙珍依然保持着对于科学探索的青春般热情。目前,她又在积极筹备着新的课题——前往马里亚纳海沟观测碳循环。
她说,海底以下的碳循环在量级上是地表的数倍,海洋地质结构中俯冲角度越大,所携带的碳含量就越多,返回地表的周期越长,对碳封存的贡献就越大。因此,她设想去进行地震和电磁观测,以期了解更多海底以下碳循环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