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产品世界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合作|
  • 联系我们
  • 主页 > 行业 > 正文

    每日简讯:农户抢抓农时种晚稻 广东各地田间地头忙得欢

    2022-08-18 06:48:47  |  来源:金羊网  |

    立秋前后,是岭南地区晚造水稻抛插秧的最佳时节。连日来,广东各地广大农户抢抓时机,加快水稻抛插秧工作,田间地头一派忙碌景象。羊城晚报记者深入江门、梅州、阳江、韶关等地田间采访了解到,今年不少地市都增加了晚造水稻种植面积,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机械和科学技术的推广,都让人们对今年最后一季的粮食丰收充满了期待。

    完成改造的灌溉渠道水量充足

    韶关南雄


    (资料图片)

    建成 2 万亩高标准农田 晚稻 " 饮水 " 不愁

    文 / 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 通讯员 李思番 叶志平 罗芸

    当前,韶关南雄市晚稻种植基本完成,正是农业生产用水高峰期。记者了解到,今年南雄通过改造农田的配套水利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为当地粮食生产提供有力水利支撑。

    在坪田镇背迳村的农田旁,完成改造的灌溉渠道水量充足,源源不断供应周边农田,保障晚稻秧苗茁壮生长。村民赖大哥承包了 30 亩农田。他告诉记者,有了充足水源供应,晚稻长势比往年好了许多," 以前水渠杂草多,现在是硬化水泥墙,用水更方便,我们村灌溉浇水的问题彻底解决了!"

    据了解,中坪灌区位于南雄市坪田镇、乌迳镇境内,是一个综合灌区工程,主要取水水源为中坪水库,灌区渠道总长约 22.7 千米,其中改造长度达 16.15 千米,主要进行混凝土浇筑,项目于 7 月份成功验收并投入使用。

    另外 , 在韶关南雄湖口镇承平村宜机化改造示范区,农田已全部种植了晚稻,绿油油的晚稻分蘖多、稻秆粗壮,长势良好。记者从南雄市获悉,2021 年度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面积 2 万亩,现已进入竣工验收阶段,2022 年南雄市还将建设 3.41 万亩高标准农田,进一步提升粮食保障能力。

    据介绍,示范区通过采取水平条田化、地块缓坡化、地块互联互通等创新模式,推进 " 小田变大田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形成了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宜机化良田。

    " 水源对于农业种植来说是核心问题,农田的配套水利设施,也逐步得到了完善。" 南雄市一家农业企业负责人沈娟介绍称,这片农田成为高标准农田,实现宜机化处理,能够大大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省人力物力,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增产提效,提升企业经济收益。

    梅州市稻丰实业有限公司松源基地 受访者供图

    梅州

    雨水充足气温适宜 正是插秧好时机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丘锐妮

    日前,梅州市各地水稻种植户抓住雨水充足、气温适宜的有利时机栽插秧苗。小片稻田中,三两农户育秧抛秧、抢抓农时;大型基地里,插秧机穿梭其间、紧张作业,田间地头一派忙碌景象。

    " 我们从 7 月中旬开始插秧,8 月上旬已完成全部插秧工作。" 梅州市稻丰实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该公司晚造水稻种植面积约 5000 亩,比去年稍有增加。目前禾苗长势良好,预计收割时间是 10 月中下旬至 11 月底。目前,梅州全市已完成晚造粮食计划种植面积 139.14 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 124.35 万亩),占全年粮食计划任务数的 50.57%;良种率达 95% 以上。

    立秋已过,走在蕉岭丝苗米产业园基地的田埂上,可见绿油油的秧苗在稻田里长势良好。记者观察发现,该基地安装了不少智能化设备。" 这是传感器,通过数据监管系统,我们在手机上就可以实时观测到禾苗的生长情况、土壤、大气环境、水环境状况和病虫害等。" 坐落于产业园的梅州市建丰粮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温崇文说,该基地除了机耕、机种、机收,还应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让农业生产变得更高效。

    "2021 年蕉岭县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81.71%,走在全市前列,预计 2022 年达到 82.14%。" 蕉岭县农业农村局农机股股长黄春灵说,目前主要由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及种粮大户等带动农户通过社会化服务、生产托管等形式完成水稻耕种收全程机械化。

    近年来,蕉岭县通过提高群众意识,培训机手、举办机械技能竞赛,积极落实相关农机优惠政策等举措稳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蕉岭县是梅州市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一个典型。近年来,梅州市全力推广数字农业应用,提倡农业机械化作业,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逐年上升,2021 年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74.65%,比 2020 年增加 2.05 个百分点。

    秧苗青青

    阳江阳西

    育秧生产线育秧 机械 " 插手 " 插秧

    文 / 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戴灵敏 通讯员 朱妙娜

    当前,阳江市阳西县晚稻生产进入插秧期,为不误农时,连日来阳西各地农户抢抓有利时机忙活起来,17.79 万亩晚造水稻全面铺开插秧作业。

    在儒洞镇边海村的稻田里,农户正开着插秧机在田间穿梭,一盘盘培育好的秧苗被有序地排列在插秧机上,随着隆隆的机器声响起,机械 " 插手 " 自动运作,一株株水稻秧苗被整齐有序地插到水田里。插秧机往返来回几次后,嫩绿的秧苗为稻田披上了一袭绿色新装,焕发勃勃生机。

    种植户易志强告诉记者,他们从 7 月 20 日开始育第一批秧,全部用育秧生产线育秧的。插秧是 8 月 5 日开始,大约种植 1000 亩。天气好的情况下,一天完成 30 亩左右,必须在这个月 20 日完成。目前已经完成 200 多亩水稻插秧。插完秧后,他们将加强水稻的田间管理,确保稻田丰产丰收。

    据了解,阳西县坚持 "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着力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今年通过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垦造水田项目建设和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晚造水稻计划种植面积 17.79 万亩,目前已完成计划任务的 95%,预计在 8 月中旬全面完成种植任务。

    在江门水稻可实现全程机械化种植

    江门

    晚稻预计播种 135 万亩

    文 / 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卓栋 通讯员 谭耀广

    记者日前从江门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获悉,今年下半年,江门全市晚造粮食(水稻)新增扩种 1 万亩,计划播种总面积不少于 135 万亩。目前,江门各地晚造水稻抛插秧已基本完成。

    以 " 晚 " 补 " 早 " 保全年丰收

    根据江门市农业部门统计,今年江门市完成早稻播种面积超过 127 万亩,比去年增加过万亩。即使此前受到台风及强降雨天气影响,得益于实际种植面积增长,早造粮食生产总量较去年略微增长。而在晚造粮食生产中,江门将充分利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种植结构调整、垦造水田、双季稻轮作、果树间(套)种大豆和薯类、鱼塘种植水稻等方式,扩大晚造和冬种粮食种植面积。部分因受灾而夏粮产量未达预期的产区也提出了 " 以晚补早 ",通过扩种等方式弥补早造粮食损失,从而确保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

    记者注意到,在江门各地,以 " 晚 " 补 " 早 " 均成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的重要举措。如在江门开平市,记者了解到,当地计划种植晚稻 32.5 万亩。" 我们计划下半年粮食生产面积在原来任务的基础上扩种约 1640 亩。" 开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撂荒地复耕复种水稻、垦造水田种植水稻、调整种植结构等方式,千方百计扩大晚造粮食种植面积,确保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

    撂荒地上拓良田复耕复种

    记者也注意到,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成为了各地扩大晚造粮食生产面积的重要措施。

    作为江门全市开展撂荒地整治复耕复种的重点区域,恩平市目前 15 亩以上疑似撂荒耕地面积为 1.16 万亩,已复耕复种的面积为 7568.71 亩。

    恩平市有关负责人介绍,下半年,该市将开展撂荒地因地制宜种粮整治活动,重点通过 " 稻稻 + 旱作 " 优良水旱轮作模式扩大冬种马铃薯、甘薯和鲜食玉米种植面积,构建以优质丝苗米为主、特色旱粮为重要补充的粮食供给体系。同时,对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条件的撂荒地,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范围,完善水利设施,改善撂荒地耕作条件。

    江门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士介绍,今年江门市本级财政安排 671 万元对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进行奖补。据悉,江门全市连片 15 亩以上撂荒耕地已复耕复种面积超 3.8 万亩,完成可复耕撂荒耕地面积近九成。

    机械生产提升品质和效率

    在台山市斗山镇五福村绿稻农场,当地晚造水稻采用机械育秧。记者了解到,采取机械育秧,不仅底土厚度更加统一,而且落谷更加均匀,与传统人工育秧方式相比,品质和效率大大提升。

    而在江门各地,农机作业的轰鸣声在水田上回荡。开平市永晖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社长陈小云介绍:" 我们提供比较成熟的一整套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服务,从耕种、植保到收割、烘干,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用机械代替人工劳作。"

    记者了解到,截至去年底,江门全市农机总数约 5 万台,总动力超过 183 万千瓦,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 91%。江门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晚造粮食生产,江门市发挥农机优势,落实相关补贴资金,推动新式农机具推广应用和农业机械装备更新换代;农业农村部门梳理出了上百个水稻生产机械化社会服务组织,并将名单下发到县、镇、村,供有需要的水稻种植户自行或就近选择。

    关键词: 种植面积 粮食生产 羊城晚报

    上一篇:全球快讯:珠海金海大桥标准钢箱梁架设完成 主桥合龙在即   下一篇:当前报道:赶早市“抢头鲜” 开渔后阳江市闸坡港码头首批渔船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