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滚动:内地票房,居然要靠这烂片拯救,真可怜
2022-06-27 07:59:07 | 来源:独立鱼电影 |
2022-06-27 07:59:07 | 来源:独立鱼电影 |
内地院线,终于有点起色。
好不容易迎来一部大片,《侏罗纪世界 3》。
(资料图)
1 天破亿,5 天破 4 亿,成了年度救市之作。
票房虽高,口碑却不敢恭维。
豆瓣仅有6.3,属系列垫底。
为啥这么烂,还能成为救市之作。
显然,两个简单的因素:一是冲着系列的情怀;二是真的没片看了,又赶上暑期档——不看它,还能看啥。
想想真是觉得可怜。
我们居然到了这种地步。
但看归看,骂也少不了。
《侏罗纪世界 3》
Jurassic World: Dominion
《侏罗纪世界 3》的故事紧随前一部结尾。恐龙逃出孤岛,走进人类生活区。远古的地球霸主,与当今的地球霸主,将共存一世。「侏罗纪世界」正式到来。所以这一部最大的看点,其实在于「共存」的场面。有的恐龙给人类带来巨大麻烦。比如海中霸主沧龙,一口拉翻一艘巨轮。或者闯入城市街巷,欢畅捕食。也有的恐龙被人类驯服。成了地下赌场的斗兽。还有的回归自然。与野生动物一般,成群结队地在大草原上迁徙。可惜。这些场面只是点到为止。恐龙的戏份总共加起来,也没几分钟。对于恐龙刚刚进入人类世界的混乱时期,一段开场白就讲完了。而片尾的恐龙大战,更让人不过瘾。本以为能看到霸王龙跟南方巨兽龙的史诗级大战。毕竟前者是系列永远的「一哥」,后者是片中大力渲染的「霸主」。结果。随便推搡了几下,南方巨兽龙就被后加入的镰刀龙叉死了。「终极大战」不到 3 分钟,就这?恐龙戏不拍,那拍啥?答案是人类之间的内斗。一位科技公司的大佬,想用基因技术控制全世界,而主角则要想办法阻止他。于是,本该是绝对主角的恐龙不幸沦为陪衬。这样的剧情走向,也让这部系列终章丢掉了系列灵魂。早知道是这样,我还不如出门左拐,去看看隔壁的纪录片《史前星球》。人家豆瓣 9.4。恐龙戏份少,只是电影诸多问题之一。其次的问题,是叙事线过多。《侏罗纪世界 3》本是有诚意地将最初的《侏罗纪公园》三位主演请回来,狠狠玩一把「回忆杀」。之后又用多个镜头,完成对《侏罗纪公园》的致敬。比如塞特勒博士轻抚三角龙。又比如马尔科姆博士用信号棒吸引恐龙的注意,帮助其他人争取逃离时间。甚至连科学家的骚气卖肉,都要还原致敬一下。不仅角色多,线索也多。新主演负责找女儿、救恐龙。老主演负责治蝗灾、找解药。但电影时长是有限的。如此一来,就让每个角色、每条线索都刻画得不够充分。而最后,两支原本不相干的故事线,却意外地强行收拢。像是两部电影硬拼在一起,也就是为了凑一张大合照。想要的太多,就会到导致表达的太少,也会让情节显得混乱和刻意。再一个问题,是故事乏味。影片剧情编得相当「敷衍」。两个多小时看完,感觉看过了又好像什么都没看。缺乏重点,也缺乏新意,更缺乏足够扣人心弦的情感段落。轰隆隆嗷嗷嗷地一番视听轰炸,电影就结束了。另外,影片细节上也缺乏逻辑性。角色遇到危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全靠运气和巧合。缺少了斗智斗勇的快感。比如一场戏,女主遇到镰刀龙。只见女主一点点爬到水里,靠藏在水下躲过猎杀。之前说遇到恐龙要憋气,保持不动。但女主显然又动又呼吸。这样的降智场面不知道到底是在侮辱谁。《侏罗纪世界》《侏罗纪公园》「侏罗纪世界」系列重启于 2015 年。三部曲的票房虽然都还不错,但也一直被诟病,狗尾续貂。在视觉特效方面,新作确实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故事方面,却新意不多。视听语言,则远远逊于斯皮尔伯格的版本。新三部曲充斥着对老三部曲的戏仿与致敬,也恰恰体现了《侏罗纪公园》的经典与伟大。当时,斯皮尔伯格开创性地使用了CGI 与电子机械木偶相结合的方式来呈现恐龙的形象。远景用 CGI,近景用机械模型。虽然在今天看来,特效已然落后。但斯皮尔伯格用各种巧妙的电影手法和精湛的视听语言,弥补了技术方面的不足。比如,利用演员表演的侧面渲染。没有人能忘记银幕第一次出现恐龙时,几位主人公那极富感染力的表情:瞪大双眼,张大嘴巴,一边摘掉墨镜,一边站起身来。真实的情感流露,让这些史前巨兽也变得可信起来。等到恐龙出现时,镜头随着它的庞大身躯,从脚到头,缓缓仰拍。庄严而又优雅地滑过梁龙长达 30 英尺的脖子。无论所有人,都会为这一幕,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斯皮尔伯格首先拍出的是恐龙的魅力。透过画面和演员的表演,他向我们传达出对于这种远古生物的赞美:看,它是多么的独特而美丽。也向我们感慨,大自然造物的惊人与伟大。
而接下来,他又画风一转。拍出了恐龙的危险与可怕。对于拍出《大白鲨》的斯皮尔伯格而言,这样的操作驾轻就熟。《侏罗纪公园》中运用了非常多的精彩手笔来营造恐惧和惊悚,近乎可以当作恐怖片来看。最精彩的,当属伶盗龙厨房追杀那场戏。起初,两个孩子以为已经安全,放松了精神,大快朵颐。忽然,一只影子映在墙壁,打破了这份平静。小孩赶紧躲进厨房,还特意关上门,关上灯。不降智,小细节做得很满。此时,伶盗龙开始现形,但也只是局部。透过房门上的玻璃,看到它的头:先是眼睛,再是嘴巴,接着是一口喷在玻璃上的水汽。以为恐龙只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在这里,电影立马给观众的认知来了一次颠覆:伶盗龙会开门!它的智商并不低。随后,躲着的两个小孩大气都不敢出。只隔了一张桌子,一边是匍匐的孩子,另一边是伶盗龙的爪子。这里用了大量的局部特写去拍伶盗龙的爪子、牙齿、头部。房间里也只有伶盗龙的叫声,和爪子触地的声音。观众的心跟着提到了嗓子眼。只靠声音,和大量局部特写,以及孩子们表情,电影完成了一场对顶级捕食者的形象塑造。除此之外,《侏罗纪公园》还有许多此类恐怖镜头的塑造。雨夜中狂奔追车的霸王龙,两个被吓到失魂的小孩 ……
放在今天再看,斯皮尔伯格的做法也相当高级。大多数人拍恐龙捕食,都是拼速度,玩追逐,直接血肉撕咬。但斯皮尔伯格不同。他居然耍了一招「躲猫猫」。「半遮半掩」的手法,反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相较之下,新版虽然技术先进,但手段却相当粗暴直接。呈现恐龙的巨大,只有直拍。体现它们的危险,只有嘶吼。至于营造恐怖,只会 jump scare(即突然一吓)。两种趣味性,立分高下。「侏罗纪」新老系列的差异,其实也显示出了当今好莱坞主流大片的趋势。几年前,马丁 · 斯科塞斯曾评价漫威系列不是真正的电影,而是「主题乐园电影」。如今来看,这个说法并不过分。甚至不止漫威,所有系列都呈现出了「主题乐园」的本质。像重启的《侏罗纪世界》三部曲,完全就是围绕恐龙 IP,按照模版进行重复、复制和放大。要么是塞进更多恐龙,要么是加入更多的角色。唯独不去思考如何创新,如何制造更出彩的戏份。当今的电影人,早已失去了斯科塞斯、斯皮尔伯格那一代导演的进取精神。现在拍恐龙,多是为了制造 IP 效应,进一步捞钱。而斯皮尔伯格当年拍恐龙,则是为了对特效技术和视听语言的一次大胆挑战。不仅如此,他还为《侏罗纪公园》赋予了一定深度的知识普及和人文反思。并探讨了科技发展与自然规律之间的联系与矛盾。这是斯皮尔伯格电影中一贯的宗旨。诸如《人工智能》《E.T. 外星人》等经典科幻电影,总能用最有童趣的方式讲述一些道理。在《侏罗纪公园》中,他就从恐龙的出生、培育,一点点讲到生命的成长,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弱肉强食等等。恐龙,虽然看上去与哥斯拉、金刚等都属于一种类似的巨型怪物 IP。但其特别之处在于,恐龙是地球上真实存在过的一种生物。它的形象并非虚构,而是通过严谨的考古学复现出来的。这种有迹可循的知识脉络,恰恰为它更增添了一种科学的趣味。斯皮尔伯格特意让一位恐龙考古生物学家葛兰教授,成为主角。他,就是一部行走的恐龙百科全书。使得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还能吸纳非常多的科学知识。鱼叔相信,一部《侏罗纪公园》完全可以让任何人踏过恐龙世界的入门槛。
除了对知识的普及,电影还表达了对于生命、科技、进化等问题的反思。比如,葛兰教授就警示过人们,要对恐龙怀有敬畏之心。
而另一位数学家,也对复活恐龙的高科技始终怀有戒心。尽管那是奇迹,但他也认为需要谨慎对待,不能过于强行地对生命进行控制。「进化史教会我们一件事,那就是生命不受限制,生命总能打破枷锁」他更加极力反对,将这项科技迅速商业化。因为他很快察觉到了这座乐园以及这项科技发明的问题所在。关键问题就在于,不受约束。而且这里的科技人员,对于科技没有敬畏,对于自然没有敬畏。
他认为,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科技发明,不是一种值得赞颂的进步。而是一种暴力。一种不受约束、逐利式的暴力。
因此,他称这种所谓的发明为:「强奸自然界」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今天不断重启和翻拍的系列电影。不可否认,《侏罗纪世界 3》在商业上是成功的。但商业上的成功,却只会促使厂商依葫芦画瓢做出更多同类型的电影。资本认为的进步,是票房的节节高升,而不是电影语言的真正前进。电影越拍越烂,却又始终卖座。这无疑预示着,那个尊重匠心的好电影时代,正在逐渐消亡。当一个经典 IP 也不可避免地沦为流水线,利用上世纪的老电影情怀,对观众反复剥削,来创造票房。我认为,这不是电影的成功。这是在,「强奸票房」。全文完。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