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产品世界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合作|
  • 联系我们
  • 主页 > 行业 > 正文

    世界滚动:我发现,我对恐音症有太多的误解

    2022-06-25 09:48:57  |  来源:新周刊  |

    以下文章来源于社会学了没,作者社长的小号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资料图】

    社会学了没

    (ID:socialor)

    有什么声音,会让你听完马上起鸡皮疙瘩吗?

    " 老师板书时,不小心用指甲划拉到黑板的声音,是我学生时代的噩梦。"

    " 用小刀拆快递,又恰好是个泡沫箱,真的原地死亡。"

    " 每次经过工地,只要有人在用铁锹和水泥,我都得快走两步 "

    ......

    是的,如果你问任何人上面这个问题,基本都会得到一个答案。好像某种命运的诅咒,仿佛每个人在出生那一刻,就注定至少会被一种声音,直击灵魂。

    但是,如果你在听到这些声音时不仅仅是起鸡皮疙瘩、头皮发麻、汗毛直立 ... 而是把这些感受放大千倍万倍:焦虑、暴躁、无名愤怒,想要把发出声音的人狠狠揍扁,甚至必须用头撞桌角才能缓解情绪,同时又只能努力克制这样的冲动——

    事情会演变成什么样子呢?

    图 /《开端》

    恐音症:

    控制身体的幽灵

    你也许很难依靠想象,获得以上问题的答案。但在被社会忽略的角落里,正有一群人,在忍受这样的折磨。

    他们就是:恐音症患者。

    恐音症(misophonia),也被叫做声音恐惧症或选择性声音敏感综合症(Selective Sound Sensitivity Syndrome)。它在本世纪初被加斯特博夫(Jastreboff)夫妇率先发现并命名。在经过了长期的争论后,医学界最终将其认定为一种心理疾病。

    患上了恐音症的人,只要听到某种特定的声音,医学上称为触发音(trigger),就会产生负面情绪和身体反应。

    常见的触发音有:摩擦、咀嚼、吞咽口水、吃东西 … 发出的各种声音。触发音带来的反应没办法被患者控制,伴随声音产生和消失。

    这就如同我们听到某些声音会不自觉起一身鸡皮疙瘩,恐音症患者产生的情绪和反应比鸡皮疙瘩剧烈无数倍,带来的痛苦和折磨也不是一个量级的。

    更让人难受的是,触发音往往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防不胜防。

    可能是家人吃饭时吧唧嘴的声音,或者工位旁边的同事擤鼻涕的声音,也可能是宿舍同学手机震动的声音 .... 在每一个看似稀松平常的生活场景里,恐音症患者们都有可能遭受致命一击。

    他们将与他人一起吃饭描述成「痛苦的折磨」,将办公室里的打字声描述成「在地狱受审」。许多日常且细微的声音,就足以把他们逼疯。

    不幸的是,随着病情加剧,触发音还会出现泛化现象,能够带来负面反应的声音会越来越多。" 它们就像四处游荡的幽灵,随声音毫无预兆地出现,控制我的身体。把我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一个疯子。"

    图 /《性教育》

    恐音症从发现、命名、定性到现在,时间还比较短,国内外研究尚不深入。对于它的病因,医学界目前有以下几个观点:

    遗传

    有人发现,恐音症具有较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提示遗传因素有一定影响。心理学家 Rouw & Erfanian 分析了超过 300 名恐音症患者,其中 30% 表示家人也有相似症状。

    大脑异常活动

    在发表于《ScientificReports》上的一项研究中,Denys 和他的同事们对健康参与者与恐音症患者的大脑分别进行了监测。

    当恐音症患者观看砸吧嘴或者沉重呼吸声的视频时,会表现出愤怒和厌恶,心率飙升。同时,大脑中的 " 突显网络 ( salience network ) " 格外活跃,这块区域直接管理我们对周围事物表现出的注意力。

    这与发表在《CurrentBiology》杂志上的另一项研究结果不谋而合。

    其他心理疾病的外化表现

    有研究发现,很多恐音症患者也同时患有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尤其是焦虑,可以显著影响恐音症患者的攻击性行为。

    一项研究还发现,52% 的恐音症患者符合强迫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出现抠皮、拔毛等强迫性行为。

    恐音症患者:

    戴假面的隐形人

    魏宁格说:" 疾病与孤独相似,即使是最轻微的疾病也使人更为孤独。"

    在各种已被人们熟悉的疾病面前尚且如此,更何况恐音症才刚刚受到医学界的关注,甚至都没有找到确切的病因和治疗手段。

    除了如幽灵般日日纠缠的病症让患者痛苦,社会对其缺乏认知,带来的不理解和排斥,也将恐音症病人进一步推向深渊。

    尤其在一个主流价值观趋同,事事皆有所谓好的标准,对标准之外的事物缺乏包容性的大环境里,他们更容易因为无法拥有正常生活,而遭受社会的恶意。

    这是一句听上去很荒谬的话,却也是另人心碎的事实:

    有些患者为了避免听到触发音,常常需要戴上耳机或耳塞。时间久了,难免引人注意。好事者问及缘由," 搪塞过去,会被认为不真诚;照实话说,也没人能理解。还有人以为我天天戴耳机是喜欢装腔作势 ... 他们不知道,这背后有多少的无奈和痛苦。"

    旁人一句轻飘飘的玩笑话,也许是恐音症病人最深沉的悲伤。

    图 /《想见你》

    为了让自己看上去 " 正常 " 一点,他们每天都戴着假面生活。对于可预测的触发音,小心翼翼躲避,那些躲不过去的,就用尽力忍耐着,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和反应。

    直到实在忍不下去,试探着说出自己对于某些声音的反应,换来的总是:

    " 你太敏感了吧 "

    " 为了你大家都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有点矫情了?"

    " 这种性格以后可能很难适应社会哦 ..."

    诸如此类的评价、建议甚至攻击。

    大家遇到感冒的人,会说一句多喝热水,有人肚子痛,会问是不是吃坏了东西,却没有人给恐音症病人理解和包容。

    在大众看来,他们对于声音的不可忍受,就是敏感、矫情、作,是不合群,仿佛有天大的性格问题。没人知道,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恐音症患者就像社会的隐形人,无法被看见。

    一位病人曾经鼓足勇气向最要好的朋友袒露,自己对同事嗑瓜子的声音已经无法忍受了。" 每分每秒都是折磨,要猛掐自己大腿才能克制住逃出办公室的冲动 "。朋友却用轻松地口吻,让她拿袋瓜子和同事一起磕。

    她说:" 那一刻,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想开口,但所有语言都化成了虚无。因为她完全不能理解,我向她说起的,并不是同事间常有的小摩擦,也不是我一起嗑瓜子,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图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

    永无止境的夜路

    曾因抑郁症自杀的作家林奕含写过:" 世人对他人的痛苦,是缺乏想象力的 "。

    即使恐音症为大众所知,人们对于加诸于个体的痛苦也很难感同身受。从 " 听说过 " 到 " 体验过 ",往往隔着万水千山的距离,这些距离铸成铜墙铁壁,阻止我们真正理解恐音症病人的生存困境。

    如果把患病比喻成走夜路,恐音症患者们应该一直行走在沉沉的黑暗里。

    大部分病人首次出现恐音症状是在青少年时期,像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一旦被推倒,随之而来的就是看不到尽头的无序生活。

    图 /《诺丁山》

    凡事有希望,就有奔头,有坚持下去的动力。但这种东西,对于恐音症病人来说,就像可望不可及的星星。" 这条路,是看不见光的。"

    由于各项研究尚不完善,有效治疗手段仍在探索阶段,罹患恐音症主动求医的很少,大部分患者选择默默忍受,与之共处数年。

    即使接受治疗,医生也只能一点点用各种方案进行尝试,过程无比漫长。不仅要面对药物带来的副作用,还有可能花了时间、精力和金钱,却没有一点好转。

    比起病症本身带来的痛苦,不知何时才是头的身心煎熬更加折磨人。

    图 /《丈夫得了抑郁症》

    疾病让恐音症患者的社会适应力极速下降,学业、事业和婚恋都受到影响。

    在轻易将神经病或精神病作侮辱和玩笑的语境中,多数神经官能症患者都带有一种负罪感。

    触发音成为社会活动的头号破坏者,全新诠释 " 他人即地狱 "。他们不得不选择远离人群,放弃社交,走向自闭和更深的孤独,加剧病情,随即进入一轮又一轮的恶性循环。

    他们比起健康的人,其实更需要社会支持,而事实是,社会反而更容易将他们排挤在外。

    关于恐音症,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寻的问题。

    我们不知道恐音症患者的夜路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尽头,也很难全然体会他们深陷其中的痛苦。但我们至少可以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包容,不让误解与冷漠,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关键词: 鸡皮疙瘩 心理疾病 治疗手段

    上一篇:世界快消息!选秀大会概述,火箭成赢家,勇士收获锋线希望,湖人拿下 19 岁投手   下一篇:要闻速递:太刺激了!内蒙古高考志愿填报堪比竞拍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