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产品世界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合作|
  • 联系我们
  • 主页 > 行业 > 正文

    那些大骂张文宏医生的人,永远理解不了上海!

    2022-04-02 16:51:14  |  来源:关胖侃财  |

    开启静止模式后," 沪吹破产论 " 很是流行。有朋友调侃我,说我这个 " 著名沪吹 " 应该出来认领。

    沪吹,可以认。著名,不敢当。

    至于 " 沪吹破产论 ",恕我不能同意。

    " 沪吹破产论 " 的核心是,你们不是吹 " 上海治理能力强 " 吗?" 静止 " 以来怎么和此前备受 diss 的几个大城市 " 静止 " 一个德性," 治理能力强 " 体现在哪里呢?

    那就要看 " 基层治理能力强 " 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了。如果以强制力强作为标准,那么上海确实不强,而且从来都不强。这是我一贯的观点,并不是临时的托词。

    年初西安 " 静止 " 时,我写过一篇文章,发表在冰川。我觉得那篇是我三年以来写疫情主题中最好之一。当时舆论对西安 " 静止 " 后的种种问题普遍不满,甚至有人发牢骚 " 把西安交给上海托管 ",我对此的观点是:

    " 可以肯定的说,如果上海封城,结果只会更糟 ";

    "(上海)动态管理、精准防疫,尽可能保证社会生活正常,就是为了避免大规模封城的最坏结果 ";

    " 所以,上海没有大规模封城操作的经验。西安封城的局面,换作上海去应付也不会好到哪儿去 "。

    这不是在批评上海的 " 治理能力 "。我从来不认为强制力是衡量政府治理能力强的标准,我到现在还是认为上海的基层治理能力很强。我依然对这样一座超大人口的长时间 " 静止 " 不抱乐观。

    如果强制力能够实现 " 完美静止 ",那么当初就不会有那么多对西安的批评,也不会有我那篇文章。至于强制力能够做到多么 " 完美 ",目前看不出有实现的可能。

    那么,到底什么是城市的治理能力?还是谈谈疫情中上海的表现。

    在武汉疫情爆发后,上海热闹的市面很快就冷清了下来,当时赢得了很多舆论点赞。这不是政府强制的结果,街道、居委的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来叮嘱 " 能不出门尽量别出门哦,疫情蛮吓人的 ",于是能不出门就不出门了。

    当时很多人都夸 " 上海市民素质高 ",其实这是上海治理能力的体现。

    一座城市的治理并不是政府单方面施加给市民的,而是政府和市民关系的共同作用。上海地方政府说话能管用,能得到市民主动配合,是长期博弈、互动出来的默契。政府治理有底线、有分寸,所以市民有默契、有信任。这才是真正的治理能力。

    如果把治理能力理解为 " 政府要你做什么,你就要服从 " 的强制力,那从来不是上海的强项,也不可能是上海的强项。

    这座城市的工商业底色,决定了市民和政府治理之间的关系。

    上海是一座工商之城,社会结构比较扁平。

    有人夸奖上海比较平等,上海人没有那么先进的思想。上海的市民社会是认同等级,而且很遵守等级秩序的。上海人是比较安分的,都是来这座大城市赚钱养家过日子,找到自己的舒适区就安顿下来。

    但是,上海的等级秩序是工商业式的,是基于合作、交换、契约建立起来的。

    这种等级关系中,履行义务才有权利。张老板发我工资,我听他的。隔壁王老板比张老板做的大,我会很尊重他,重视他的意见,但是我没有对他言听计从的义务,王老板也不会认为他有这个权力。

    习惯成自然,上海市民面对政府时的心态也有类于此。上海人普遍相信靠手艺养活自己的,而不是靠政府养活的,政府也没有市民衣食父母的自信。大部分时候,政府就是隔壁王老板。

    是听老板的,还是听老婆的,这是公私之间的选择困难。但是,是听老板的,还是听居委主任的,没有选择困难。

    所以,上海这座城市," 权利意识 " 比较强," 权力意识 " 比较弱。认你的 " 权 " 是因为对我有 " 利 "。没有无缘无故的 " 权 ",也就没有绝对服从。

    基于这种权利意识,上海市民是可以被说服、被引导配合政府的行为,但很难被强制。这就是疫情爆发时主动自我隔离 " 高素质 " 的由来。这是成功的城市治理,是长期日常治理积累的结果。

    靠强制力实现上海日常治理的顺畅高效,是做不到的。一个街道十来平方公里,堆着十几、二十万人,事事强制,得配多少工作人员、多少警察呢?如果非要这么 " 治理 ",上海别说上缴财政了,自身财政都要入不敷出了。

    中国很多城市都入不敷出,就是因为管得太多了,或者说 " 服务 " 的太多了。政府很强势,但城市没活力。

    所以上海的政府高效但不强势,出台的政策被市民舆论怼回去,并不罕见。

    对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市民普遍不满,政府也不用强。前些年静安火灾后,市民自发送花、送面的场面,应该有很多人还记得。不强势,才是上海治理能力的来源。

    不强势,是因为要考虑 " 权 "" 利 " 关系。政府要行 " 权 ",那就要把市民的 " 利 " 摆在台面上。让市民相信政府行为是有底线、考虑市民感受的,市民才会主动配合。这才是良好的社会治理。靠狠人耍横,算什么治理?那不需要能力,只需要蛮力。

    如何最大程度地实现市民对政府决策的认同配合,才是上海基层治理的长处。

    所以,提高疫苗接种率,上海不是靠高音喇叭,是靠发礼品礼包。这是上海基层治理能力的体现。真的不要以为有钱就能做到,先要能想得到花钱、舍得花钱,还要有点基层的人情基础。平时闹僵了,牛奶食用油顶什么用?

    体现市民的 " 利 " 还需要政府决策展现出专业性。那些大骂张文宏医生 " 网红 " 的,意识不到这种既亲民、又体现出专业性的个人魅力,对说服上海市民配合疫情防控有多重要。

    可能他们习惯于被 " 狠人 " 强制,对此安之若素、甘之若饴,是严父和孝子的你侬我侬。但上海不是这样的,政府和市民都没有这样的日常经验,临时发挥也不可能出色。

    如果把强制力和治理能力划上等号,那么越是优秀的城市就越难 " 治理 "。轻易盲从、唯唯诺诺、充满恐惧的城市,怎么可能会优秀?一座可以随便就能 " 静止 " 下来的城市,怎么可能是优秀的?

    2500 万斤斤计较、事事算计的市民是难 " 管 " 的,因为他们都是优秀的。

    把 " 强制力 " 和治理能力划上等号,是对 " 治理 " 的误解。城市是政府和市民共同经营的空间,政府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公共服务,而大部分城市功能都是由市民承担的。是川流不息的人流、车流,让城市保持了正常运作。

    那么,城市治理怎么可能是政府单方面施加给市民的呢?

    也正因为城市的治理是政府和市民共同的任务,所以长期 " 静止 " 超出了任何大城市的治理能力。

    市民都 " 静止 " 了,政府全盘接手城市运营,等于平时挑一百斤担子,突然加到了三五百斤。而且,城市规模越大,这种压力就越大。千万人口的大城市突然 " 静止 ",政府有能力 " 独当一面 " 吗?真要做市民的 " 衣食父母 "," 狠人 " 其实也不会," 隔壁王老板 " 也做不到的。

    这种局面不是治理,高度复杂的社会合作分工,简化政府行政体系的几条 KPI,这算是治理吗?这能治理吗?

    当政府独自面对每一个市民时,它拥有全部的权力,但也要承担全部的后果,不仅危险,而且困难,甚至是痛苦的。

    因此,上海的 " 静止 " 长期化一定会付出高昂的代价,这是无法避免的。至于到底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需要防疫决策者考虑和权衡。重大决策是很难的,考验的不仅是智慧,也是同理心,甚至是想象力。

    但愿经此一劫的上海还是上海,还是我们的城市。活力依旧、生机盎然。

    关键词: 怎么可能 入不敷出

    上一篇:长沙医学院发文称遭税务局非法征税:连贫困助学金都要交税   下一篇:今天,一起来守护星星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