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产品世界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合作|
  • 联系我们
  • 主页 > 行业 > 正文

    娱圈地震,谁是那个资源咖?

    2022-03-22 12:56:22  |  来源:我一点也不抓马  |

    来源:娱乐栗场

    作者:栗小姐本人

    前两天和朋友聊天,聊到资源咖问题时,发现大家的认知差异很大。

    有人认为只要一直在资源获取上占尽优势,那就是资源咖。

    有人认为只要有明显的资本喂资源迹象,那就是资源咖。

    有的也会把被力捧的新人,叫做资源咖。

    正好最近娱乐圈频频 " 地震 ",就趁这个机会聊两句。

    / 01 .

    资源级别?

    资源咖的争议来源于大众认知中" 资源级别 "与" 明星咖位 "之间的落差感,简而言之,不够匹配。

    资源级别是一个相对可量化的指标。换句饭圈用语,什么是 " 好饼 "?

    最直观的,投资规模。

    一个投资大几亿的影视剧项目,容错率是很低的,但凡不是洗钱或经手人贪太过,各方面配置应该都不低,起码从成本角度确保了资源级别。

    其次,内容水平。

    IP 改编的,IP 本身的级别也是相当直观,是国民 IP《西游记》《封神榜》这种量级的,还是茅盾文学奖、" 五个一工程奖 " 的文学力作?

    是武侠、言情大师的传世经典,还是网文大神的巅峰之作?

    纯原创一般不太容易判断,只能从编剧过往作品上得到些端倪,但署名编剧未必是执笔编剧,所以只能作为参考。

    然后,题材类型。

    也许偶像剧更好卖更吸睛讨论度也更高,但在大众鄙视链里,正剧的 level 显然要高于偶像剧,就连饭圈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

    所以我们才常常看到粉丝规劝正主不要再在偶像剧里蹉跎、抓紧参演正剧转型的呼声。

    这一届粉丝,都比明星自己更有荣辱心。

    这因素下的顶级项目,就是所谓国家有关部门直接参与的重点现实主义正剧项目,比如当年最高检的《人民的名义》。

    最后,班底。

    出品公司是新丽、正午、柠萌,还是慈文、华策、华录百纳?近三年作品列表拉出来看看,粉丝就知道该哭还是该笑了。

    主创团队就更显性了。贵圈称得上大导、大编剧的名单并不长

    而靠一两部爆款上位的新锐导演、编剧,几年也碰不上一两个。

    此外,连续拍出爆款的导演,哪怕是港台再就业打工人,也会被追捧。

    这两年互联网平台成为影视投资的主要爸爸后,他们用以评估剧集和综艺项目的 SABC 的内部级别,更方便了大众对资源级别进行直观判断。但还有大量电影项目和非平台主投项目,基本判断逃不开上述几点。

    / 02 .

    明星咖位?

    如果我们大抵可以用投资规模、IP 级别和导演编剧水平来确定 " 资源级别 ",那么,怎么衡量明星咖位呢?

    咖位到底是什么?是奖项?是流量?是国民度?是身价?还是过往影视实绩?

    很多人会说,它当然应该是各项因素的综合体。那么,每个因素所占的比重该有多少呢?外形条件要不要被考虑进去?专业水平要不要被考虑进去?负面影响又要不要考虑进去呢?

    如此复杂又模糊的衡量体系里,观众虽然对一二线明星的咖位能有大致的体感,但不可能有精准的认知——咖位不是精确的数学题,虽然平台一直想把它公式化。

    平台的公式化努力,集中体现在选角时考虑的" 站内流量 "、" 全平台流量 "上。这让很多质优价廉的真正好演员消失在一线主角阵容中,因为他们并不活跃在社交平台,而过往的战绩要么在非流量正剧领域,要么在非流量时代。

    奖项作为参考的价值也越来越低。这几年来,内娱的各类奖项,与其说是对艺人能力的表彰,不如说是其背后资本运作能力的彰显。

    how old r u?

    这让内娱所有奖项的含金量江河日下。连公认渣演技都能拿到的演技奖,谁还看重?连刘浩存都能提名的电影表演奖,公信力又如何服众?

    国民度确实是硬指标,大众公认的能打通上下市场的明星,统共也没有几位,且不是贵得惊人,就是自己成了资本,余下的绝大多数在这一指标上,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区别,在小圈层内称王称霸,在普通观众处 " 大哥你谁 "。

    用来积累国民度的,当然是影视成绩,但这也是一件玄妙的事情。周星驰 + 徐克联合执导的《西游伏妖篇》选吴顶流做一番男主角,在当年拿下了令人瞩目的票房数据。

    然而这其中,有多少人是冲着西游 IP 买票,有多少人是冲着周星驰徐克的金字招牌买票,有多少人是冲着前作《西游降魔篇》买票,又有多少人是冲着吴亦凡本人买票的呢?但最后,这十几亿票房都成了吴亦凡的一番电影实绩,助他进一步升咖。

    有人会说,有什么办法,戏是他演的,成绩就要归他。那不如我们回头想想,若换个年轻小生演,对票房会不会有实质性影响?对口碑呢?

    综合来看,这几年内娱决定明星咖位最关键的因素,正是影视成绩和流量水平。而最被观众诟病的专业水准,除非糟糕到 " 成了梗 "" 出了圈 ",不然无损大局。

    / 03 .

    何谓资源咖?

    几年前,我对资源咖下的定义,如今仍无需变更:

    纯粹的资源咖,要能源源不断得到远超自己咖位的资源。

    ——" 源源不断 " 作为判断标准,非常重要。

    我们来看最肉眼可见的资源咖类型,新人空降大项目做主角,以这种极端情况来分析一二。

    顶级投资的项目甚少找无名之辈。目前有胆子启用纯新人担任主演的,只有创作话语权很强或干脆自己做老板的创作者,出于创作需要或者捧自家人目的,才会冒这样大的风险。

    比如张艺谋。

    多年来 " 谋女郎 " 这个词,代表的就是那种一步登天的咖位跃升。

    还有一些大家平时很难想到:于正、郭敬明、柴智屏 ……

    但只要是新人空降,都是资源咖吗?

    当年的章子怡因为角色契合被选中单扛《我的父亲母亲》,后来又被张艺谋推荐给李安拍《卧虎藏龙》,彻底站住了脚跟,此后一路顶级资源走下来。她起步确实是 " 一步登天 ",但此后也确实靠自己的表现证明了潜质与能力,若用资源咖概括她,很是辱没了那一个个精彩的角色。同理周冬雨。

    但刘浩存就是另一种情况。处女作《一秒钟》尚有灵气,《悬崖之上》已非常勉强,《小红花》磕磕绊绊,到《四海》就不知所云——资源获取能力和演技表现几乎成反比,这么一路趟下来,说她不是资源咖,路过的小狗都要吠两声表示反对。

    档次更低一些的于妈力捧和郭敬明力捧,又何尝不是如此?

    用新人,是一种对自己创作能力的自信。但用好了——演员与角色契合,且演员自己争气——后续靠表现自我证明,就能以最快速度造星成功;反之,就会在观众界面制造出最大的不理解和怨气。

    极端情况之外,市面上大量存在的,其实是相差一两个级别的错位。比如无名之辈突然出演小项目主角,比如C 级别艺人突然拿下 A 项目主角,或者不温不火二线突然拿下了 S 级。

    也许是强势公司力捧,也许是带资进组,也许是与平台的利益勾连,然而也确实可能是与角色格外契合,或是纯粹的捡漏。

    与新人空降是一样的道理,判断资源咖,关键要观察两件事:一是有没有撑住面前这个大机遇,这证明了选择本身也考虑了契合度和表现能力,而不仅仅基于不可为外人道的利益考量。

    二是没撑住的情况下,后续资源有没有明显的降级。能支撑 " 持续失败仍持续投喂 " 的,只有纯粹的利益或纯粹的爱了

    所以资源咖的论断不在一时一事,而是在一个相对长期的动态中逐渐明确。初始资源是给机会,这其实是职场常情,但不计后果地持续给好机会,就不能用常理解释了。

    ——而判断是否资源级别远超明星咖位,也需要综合考虑。

    一是,不能忽视流量这个指标在资本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意义的。

    某男演员大众认知低,可他做出来的流量高,在市场唯流量论的那几年,这位靠着虚假流量不仅拿下不少资源,而且片酬高到离谱。他是资源咖吗?不,只是资本那几年以流量共谋,以天价成本击鼓传花,除了最后的接盘侠,其他都靠流量概念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顶流们在自己烈火烹油的巅峰期拿下什么样的资源都不足为奇。正如上文所述的吴某人那样,当年以流量拿下顶尖资源,又靠顶尖资源自带的水准成就了自己的实绩,一路良性循环,越爬越高,这是让人无奈的市场规律,不是纯粹的资源投喂。

    只有在自己一路 flop 之后还能拿到绝世好饼的某位,才真正可疑。

    二是,不能忽视成本对项目的限制。

    高咖位自带的高片酬,本就是高级别项目里的成本大头,所以有的项目按 S 级码盘子,但最后找不来一线演员,投资极易降级。这时的最终阵容不见得就是资源咖,而有可能是情况变化后的 Plan B。

    还有一个值得被注意的点:之于女明星,所有男明星都是广泛意义上的资源咖。

    女明星要一部一部剧去积累自己的成绩和咖位,男明星却极易一夜爆红。女明星从偶像剧跨界正剧千难万阻,男明星面前却未必有这样一条分界线。哪怕是同样接连失败,市场与资本也更愿意为男明星提供多一次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女明星很少拿到。

    这六七年里接连爆火的中生、小生的境遇,无一不验证了这一点,其中不少人,自己已经成为了资本。

    了解谁是资源咖,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

    从公平意义来说,我们要先知道不公,才能抗议不公,拒绝不公。

    而从消费者的意义来说,你给我喂屎,我至少,要有所察觉。

    抓 "s 日记

    今日上海的雨下了整天,因为熬夜工作,醒来时已经是下午,闷头喝了杯热水就跑楼下做核酸,气温骤降的感觉在风雨中排队时异常清晰。好在大家都没有不耐烦,配合得比前几日更好,提前两小时结束了整个小区的核酸检测。

    然后是做饭吃饭,工作写稿,接着是令人痛心的东航波音 737 坠机事故,那是一种说什么都很苍白无力的感受,一切太突然," 一路平安 " 可能还是未读," 失事 " 就成了结局。

    世事无常,活着的人要用力的活着。

    End

    关键词: 考虑进去 有人认为 一步登天

    上一篇:专家解读 MU5735 飞行数据:若数据准确,说明飞机坠落前曾短暂爬升,机组或曾尝试挽救飞机   下一篇:津媒:足协未强制执行降薪令,中超诸队的降薪工作将交给“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