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极,中国科考队把隔壁邻居馋哭了
2022-03-14 15:13:25 | 来源:共青团中央 |
2022-03-14 15:13:25 | 来源:共青团中央 |
来源:微信公众号 " 共青团中央 "(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三农报道》、文汇报、微博 @人民网、@中新视频、抖音 @小央视频、@上海发布
提问:
在冰天雪地的南极
想要吃到新鲜蔬菜分为几步?
回答:
只要一步
去南极的中国站
就能吃到新鲜蔬菜!
中国人的 " 种菜 " 技能,绝对是刻在基因里的。走到哪儿,咱就能把菜种到哪儿。
你看,你仔细看,我不说,谁能想到这个地方是南极?
为了吃到菜,医生先拼了
南极不适合户外种菜,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
在 2014 年之前,新鲜蔬菜的供应一直是我国南极科考队的 " 老大难 " 问题。
当南极进入漫长的冬季,科考队员只能依靠大白菜等几种有限的蔬菜越冬。
碧绿的生菜、鲜嫩的黄瓜、珠圆玉润的小番茄,这些简直就是南极科考队员心中的 " 奢侈品 "。
南极没菜怎么办?自己种!
这不,参加第 31 次国家南极科考任务的医生王征,就在南极干了种菜这件 " 大事儿 "。
" 当时在南极种菜是无土种植,主要靠光和热来培育,就连种子也是事先从上海运过来的。"
无土栽培,电脑控制,自动灌溉
" 早晨起床后到蔬菜温室实验室,检查自控系统是否正常,地面有没有漏水。早饭后,采摘蔬菜并送到厨房,上午和下午检查看看是否有需要更换的蔬菜,看情况播种新的种子 ……"
这是王征在南极中山站培植蔬菜的一段日记。
当时的蔬菜温室实验室是一个 16 平方米的房间,整个温室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由蔬菜种植自控系统自动控制灌溉泵、温度湿度、培植灯和营养液等。
在电脑的控制下,LED 植物生长灯能根据蔬菜生长情况自动调节照明时长;自动灌溉系统每隔一小时向水槽内注入营养液;当房间湿度低于 70%时,加湿系统将向房间内喷洒水雾。
为了促进蔬菜生长,蔬菜温室实验室里每天 24 小时还播放轻音乐!
" 蔬菜的待遇比考察队员高多了。" 王征说。
至此,中国站的医生就有了另外一个光荣使命:种菜。
种菜成了中国站医生的 " 副业 "
唐铭骏是中国第 33 次国家南极科考队的随行医生。
在南极,唐医生每个周末都会带来一场直播。在直播平台上,他自称是一名会种菜的南极医生。
在试种了辣椒、秋葵、西红柿和西瓜之后,唐铭骏把目标锁定在了生长周期短、易培植、产量大的生菜、白菜和黄瓜上。
在南极,考察队员们吃得最多的就是生菜,涮起来味道很不错。白菜炒了之后量很少,所以主要是做汤。黄瓜舍不得生吃,主要是切片和木耳一起做凉拌菜。
蔬菜的采摘有严格的标准,否则会造成资源浪费。
例如,白菜和生菜要长到 15 厘米以上才能采摘,否则会影响生长。
黄瓜则要长到 15 厘米左右采摘,否则是浪费。如果超过了 15 厘米还不采摘,会影响其他黄瓜的正常生长。
而刚刚完成第 36 次南极科学考察越冬医疗保健任务的医生胡淼,从营养学角度对南极种菜技术开展了多角度研究。
他发现阳光强紫外线辐射对蔬菜生长有影响,使用人工光源更利于植物生长。
更重要的是,他初步发现了南极上空的大气层空洞导致的阳光紫外线过强并不利于植物生长。
胡淼通过通风、湿度、温度、人工光源等调节使各种蔬菜产量增高。一年多的时间里,共收获叶菜 323 公斤,果菜 117 公斤,满足了队员摄入新鲜果蔬的营养需要,基本能保障人体每日所需要的 B 族维生素和维生素 C。
在胡淼担任南极医疗保障工作期间,未发现队员群体性出现口腔溃疡、脚气病、伤口流血不止等维生素缺乏症状。
" 人工种植技术可以使人类在南极长期健康地生活。" 胡淼骄傲地说。
长城站越冬医生赵君勇介绍,自己用无土栽培技术,每天可收获 1 公斤以上的新鲜果蔬。
国外科考队员很羡慕常来蹭饭
南极,年平均气温零下 10 ℃左右,最低温度达零下 36.4 ℃,即使是这样,也冻不住中国人坚决种菜的决心。
借助 LED 植物照明,嵌入式温室控制系统等技术,每月 60 公斤的新鲜蔬菜瓜果,从蔬菜温室搬上餐桌,中国的科考工作者们基本摆脱了吃肉的 " 痛苦 ",实现了 " 蔬菜自由 "。
中国科考站成了全南极伙食最好的地方。
这样让很多国外的科考队员羡慕不已,因此,他们常来站里蹭饭。
但是现在由于疫情原因,科考站之间已经不能随便 " 串门儿 " 了,估计南极又多了好多馋哭的 " 隔壁小孩儿 "。
都说种菜是中国人的天赋,其实这天赋来自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不管国内国外,不论天上地下,只要有这股精神,咱们的 " 菜 " 到哪里都能种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