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产品世界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合作|
  • 联系我们
  • 主页 > 行业 > 正文

    大流动,450 万人想“逆天改命”

    2022-03-10 16:34:25  |  来源:盐财经  |

    作者 | 寇大庸

    编辑 | 一刀

    2011 至 2021 年这十年间,是考研热度不断升温的十年。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2 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在这十年里,研究生招生总人数从 56 万扩大至 120 万,报考的人数从 151.1 万暴涨到 457 万。研究生在不断扩招,但报考人数增长地更快。

    诸如金融、计算机等热门专业的招录比不断刷新记录,超过 400 分的高分成绩比比皆是。就连文学、社会学这类传统冷门专业,报考人数也在不断增多。

    从职业角度来说,当一个人全身心投入到考研时,可能会经历些什么?

    历年来全国报名人数不断攀升(图源:中国教育在线)

    在校生或许会因此错过一段实习、错过秋招春招;毕业后脱产备考的人,或许会面临经济压力、同侪竞争压力以及职业生涯中断带来的风险。

    如果不幸没能考上,那么因考研而缺失的实习、秋招、工作经验,就都有可能成为考研失败者的求职简历被 HR 扔进垃圾桶的原因之一。

    甚至还会被尴尬的地问道:" 你没考上,是不是说明你的学习能力不行?" 由此完成简历被刷的因果逻辑验证,同时再一次加强自己作为失败者身份的感知。

    对于那些考上的人,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内卷压力,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似乎也越来越难,花费两三年换来的研究生文凭,其价值又该如何确证?

    学历在膨胀

    寻求教育的经济价值,本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取向。但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每一名考生不得不审度这一问题。

    随着时代发展,研究生的性质和目的,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过去,一般是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才会继续读研,研究生阶段注重的也是学术能力的培养。如今,研究生成为比本科生更高一层的身份。不仅专硕的数量和热度比学硕要高,而且有关部门也在积极调整相关招生政策,加大专硕名额,减少或取消学硕名额,提供更多的升博路径,让学术人才更快地进入博士层次的学习。

    至少在硕士层面,其学术属性正变得越来越弱,作为社会竞争的标的物属性则变得越来越强。

    考生对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报考意愿 (图源:软科)

    研究生 = 更好的工作机会,这一等式的逻辑正变得越来越不容辩驳。但与此同时,竞争越来越激烈," 学历贬值 " 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就拿近些年很热门的选调生考试来说——这是在经历了新冠疫情,大学生的就业意向集体趋于保守的背景下,变得越来越热门的一项就业选择。

    定向选调生考试是名校学生相较于普通院校学生所拥有的一项特权,可以令他们在一个更小的范围内进行公务员录用的竞争,并且可能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之所以说可能,是因为选调生制度自身也因为录取人数的不断增加,其含金量也在逐渐下降。

    近些年很热门的选调生考试

    在选调生还没有大火起来之前,名校毕业的学生可以较为轻松地进入到国家级、省级机关工作,而且在选拔要求上也没有那么严格。但是近几年,选调生的选拔标准也越来越严,名校资格也在内卷,以前是 985 和其他院校,如今是清北和其他院校。

    此外,对于候选者,不仅要求其有名校研究生的学历,还在学生活动、在校成绩,甚至是本科学历作了新的要求。

    同样能力和条件的一名硕士生,如果在三五年前可以在付出同样努力的情况下进入省级机关工作,如今,大概率只能找到市级或区级机关的工作。

    学历膨胀的结果,大抵如此。

    真的上岸了吗

    考研的过程很折磨人,失败的代价也很大。

    本科毕业后,刘予 gap 了一年在家专心准备跨专业考试,每天呆在同一个房间起床、看书、睡觉,周而复始,她很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停滞了下来。

    这种停滞的压力,会在学习进度不顺利的时候,不停地折磨着她。在临近考试前,她在背一道题,可是却怎么也背不出来,当时她感到一阵恐慌,以至于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那一刻,她产生了一种 " 要坏 " 的感觉,这是她考研过程中最难熬的一刻。

    陈近是一名 " 三战 " 考研人,在第一次考研失败后,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他在第二年住进了考研寄宿学校,这种学校会为考生安排宿舍、食堂和自习室,为了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越来越多的考生住进这类学校。

    这两年间,他的生活和高三的状态很像,在压力和焦虑的陪伴下,每天都在进行紧张、高强度的学习。

    遗憾的是,他最终也未能如愿。在最新的一次考研尝试仍以失败告终后,他不可避免地感到懊悔。

    他发现自己的同学早已在工作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人生进程在不断向前推进,而他自己的生活好像停滞了三年,还在像刚毕业时那样,为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而焦虑。

    几乎每一个考研的人,都有着上述类似的经历。每一名考生都在焦虑中期待一个更轻松的未来。

    为了上岸挑灯夜读的备考生

    近些年," 上岸 " 一词被频繁用于考研、考公、考编等一系列考试,它描述了一种反差式的人生状态。

    没考上的人像是在水里,或漂浮、或挣扎,需要不停地拨弄手脚,否则随时有溺死的可能性,总而言之,它代表着危险、不确定。而考上的人,则有机会触摸到陆地,感受到土地的坚实和稳固,以及随之而来的安全感。

    但是,现实似乎并不提供上岸喘息的机会。" 上岸 " 的难度在不断增加,甚至研究生的学历都再不能保证自己不会在竞争中溺死。

    全周期的考察

    大卫 · 格雷伯在《狗屁工作》提出,现代社会的许多工作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这些工作被建构出来只是为了维持经济秩序的稳定。

    工作内容的高度分工化,让许多工作变成流水线式的生产过程,最大化的降低了对工作者的技能要求,同时,也降低了工作者的议价能力,这是组织保持自身稳定性的重要方式。

    但是出于竞争与分层的需要,总要锚定一个衡量标准来对求职者进行区分,对于本没有过多价值的工作而言,文凭就成为一个不一定可靠但高效、清晰可见的筛选标准。

    《请回答 1988》剧照

    在专业性不强的工作领域,文凭的重要性甚至被摆在了专业对口的前面,许多用人单位招聘时首先看的是学校层次和学历层级,而不关注专业对口度。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分层标的物被创造出来,以满足用人单位筛选的需要。实习、学生干部、公益创业等本应是对大学生进行培养和锻炼的项目,被逐渐抽干其内容,成为用来自证价值的符号,被排列组合般地展示在简历上。

    另一个大的趋势是," 双一流 " 院校硕士研究生的报考增速逐渐放缓,而双非院校报考人数正大幅增加。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这一现象。首先,在学术界内卷形势不断加剧的当下,那些非顶尖高校的师资力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其中不乏来自国内、国外顶级名校的学者,如果仅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来说,这些学校的性价比无疑在提高。

    王晨目前就读于西南地区的某双非院校,她是考研失败后调剂过去的,本来她对自己的研究生阶段没有抱什么期望,但是入学之后,她发现自己专业里不乏来自名校本科的同学,而且老师们的资历和能力也都让她感到意外。

    双非院校师资力量及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其受到考生青睐的基础。

    双非院校师资力量及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其受到考生青睐的基础。如果从求职角度来理解这一现象,那么在如今动辄研究生起步的招聘条件下,硕士的学历至少可以让人们够上一些门槛上的硬标准,这是这类院校受到欢迎的另一层原因。

    问题在于,等到真的找工作的时候,事情又变得不那么简单。在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当筛选标的物变得越来越多时,也就越来越没有效率。

    常言道:" 金本科、银硕士、铜博士 "。这时,用人单位的筛选标准往往三下五除二,又回到了 " 金本科 " 这个硬标准上来。

    无奈之处在于,研究生阶段付出的努力似乎变得徒劳但不可或缺。在好本科、差本科、好硕士、差硕士这样无穷尽的排列组合之下,研究生文凭的价值变得捉摸不定。缺了它,招聘单位愈发严格的门槛够不着;不缺它,筛选的标准最后又回到了 " 金本科 " 的这里,研究生文凭显得有些鸡肋。

    这是让所有人都感到疲惫的一种升级版的出身决定论。在这种体系之下,教育为个体带来的成长并不是最受关注的部分,它是对求职者学历身份从起点到终点的全面要求。从 " 一考定终生 " 转变为对一个人 " 全周期的考察 "。

    这是包括王晨在内的双非院校的研究生普遍担心的问题:自己花两三年时间学习,最后到底能够获得些什么?

    这也是陈近无奈的地方,比同龄人更早接受义务教育的他,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和如今的应届生没有什么差异,但是在社会年龄上,他已经是一名毕业两年的老学生了。

    他的社会年龄给他带来了许多焦虑,尽管他认为自己有能力胜任自己所心仪的岗位,而且也在国家规定的两年择业期内,但大部分的用人单位招聘,却已经实质性地对他关上了大门。

    《垫底辣妹》剧照

    如今,这种 " 全周期考察 " 的压力已经传导到了在校大学生那里。

    从踏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刘予就感受到了一种关于工作的紧张严峻的氛围,她不断的被告知,就业形势很严峻,要早做准备,这种紧张的气氛弥漫在同学的言语之间,出现在校园的通告栏里。

    尽管她高考考上的是 "C9" 院校之一的名牌大学,但这种氛围仍然催促着她去参加一些就业训练营之类的活动,并时刻保持着对秋招、春招的关注。

    与她同一所学校的张强,保研到了同校同专业,他在读研究生的第一天,就下定决心要多找实习,挽回自己本科阶段 " 闲散自由 " 所浪费掉的时间。

    更有不少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在寻找实习机会,以期在简历上能够罗列更多筹码。

    竞争的强度和烈度正变得越来越激烈,考研,不过是这个链条中比较显眼的一环而已。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出现的受访者姓名为化名)

    关键词: 用人单位 就业形势 中国教育在线

    上一篇:俄乌外长会谈正式开始   下一篇:大城市女生更容易单身,是错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