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有多少母亲和孩子能等到向日葵花开?
2022-03-08 22:48:20 | 来源:猛哥 |
2022-03-08 22:48:20 | 来源:猛哥 |
塞尔维亚有则谚语:在战争中,政治家提供弹药,富人提供食物,穷人提供孩子;当战争结束后,政客们取回剩余的弹药,富人种更多的粮食,穷人寻找孩子的坟墓。
此谚语还有其它版本,但核心意思差不离。
寻找孩子坟墓的穷人大抵都是母亲吧。当全民御敌时,男丁难存。
故而,在战争叙事中,母爱延伸出的家国情怀是一个恒久的主题。比如中国战争电影的天花板之作《高山下的花环》,片中就有两位母亲,一位是来自老区的穷太太,毅然把儿子送上了战场;一位是来自北京的官太太,千方百计想把在部队镀金的儿子调回家。导演谢晋最后让两位老太太 " 和解 " 了,但前者永失其子。
佳作之所以直刺人心,盖因真实。《高山下的花环》原著系军旅作家李存葆深入前线采访所得,小说及电影均反响巨大。
战争这头怪物一旦问世,母子分离的悲剧就会反复上演。
2011 年 9 月,我前往利比亚时,带了一份刚出版的《南方周末》,是他们特派记者(文字记者秦轩、摄影记者麦圈)从前线发回的最新战报。封面大图是一群在的黎波里(利比亚首都)街头挥舞旗帜的人,他们身穿各式服装,手持枪械。人群正中央是一个小伙子,非常年轻。
后来我在班加西(利比亚第二大城,反卡扎菲武装大本营)采访完毕,要前往的黎波里。彼时利比亚是禁飞区,就剩少数几条国内航线,非常不准时,挤满逃难者。
那天,在班加西机场,苦候许久,飞机不至,饥肠辘辘的人们躺满了大厅。为打发时间,我翻来覆去地看那份《南方周末》,不经意间瞥见一个老太太直盯着我。
我没忍住好奇心,走上前,询问何故。她比划着说,我手持报纸的封面大图中央的小伙子正是她儿子。他仓促从军,随反卡扎菲武装转战各地,不知下落。她泪流不止,我黯然走开。
残阳如血时分,一架破旧的小飞机才姗姗来迟,逃难者争抢涌上,我不知道那个老太太有无登机。深夜,在炮火呼啸声中,飞机急停在郊外的黄沙中,机舱内爆发出热烈掌声,那是劫后余生的欢喜。
接下来十多天里,我奔走在前线各地,但凡有机会,就打听那个老太太的儿子,皆无音讯。这些年来,每每念及,我总希望他安然无恙,并能和母亲重逢。
至今想来,我都觉得这件事不可思议。如果故事有一个圆满结局,该多好啊。老太太一定笑得很灿烂,就像她们的国花——石榴花。
女人如花亦爱花。今天是三八节,女同事们收到的礼物中含有一支向日葵花,好看极了。这自然是人工培植的向日葵,按生长规律,向日葵须到七八月份才开花呢。
向日葵是俄罗斯、乌克兰、葡萄牙、秘鲁、玻利维亚的国花(另有一说俄罗斯的国花是洋甘菊)。入夏后,在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大片土地上,向日葵齐齐绽放,连绵不绝,好似金色海洋,令人目眩。
战争不知何日方休,也不知今年的七八月份,待向日葵花开遍,还有多少母亲以及她们的孩子能再见这些盛开的 " 笑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