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世界读书日 事情究竟怎么一回事?-观察
2023-04-24 01:52:40 | 来源:互联网 |
2023-04-24 01:52:40 | 来源:互联网 |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写过书评或读后感了。这次也赶个时髦,在读书日给大家推荐三本近期读过觉得还不错的书籍吧。一、《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
在今年3月下旬的俄乌战争爆发之后,这本书就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在战争爆发之时,普京发表了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声称,乌克兰从来就没有独立建国的传统身为旁观者,以前我对乌克兰的历史确实知之甚少,仅限于从教科书和一些历史文章中所了解的内容。
(资料图)
比如,乌克兰之前也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乌克兰人、与白俄罗斯人、俄罗斯人是血缘最近的东斯拉夫人,在历史上同宗同源在一些二战题材的电影中,看到乌克兰在沦陷后有不少人充当纳粹德国的傀儡,甚至还有党卫军“加利西亚师”……。
这场战争和普京的演讲,确实也激发了我的诸多疑问克里米亚究竟原本该是乌克兰还是俄罗斯的?乌东地区的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为何是俄语地区?为何会闹独立?上世纪30年代的乌克兰大饥荒是不是真的?当年二战时为何那么多乌克兰人要投靠纳粹当“乌奸”?俄罗斯人为何会把乌克兰民族视为“小俄罗斯”?乌克兰在历史上是不是真的与当年的俄罗斯就是同一民族?。
基辅公国和莫斯科公国到底是什么关系?……带着上述的疑问,我耐着性子从头到尾读完了这本500多页的“砖头书”读完后,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乌克兰倒霉就倒霉在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上了正如书名所言,乌克兰地理位置很好,是进入欧洲的大门,土地肥沃,直到现在都是欧洲粮仓。
可正是因为这个,自出现人类文明开始,乌克兰这片大地就不断被南北各方、东西各方侵扰、占领,总是被“惦记”组成现代乌克兰的各个组成部分,就一直在反抗、求助外援或是与外部民族组成联盟甚至合并感觉这就是贯穿乌克兰2000年历史的主线。
乌克兰近年来要加入欧盟、北约,仿佛也是这条主线的延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普京的那句话也没错,“乌克兰从来就没有独立建国的传统”乌克兰现在的疆域,的确也就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二战前,现在乌克兰的西部,当时的加利西亚和。
沃里尼亚的大部分都在波兰境内以至于乌克兰刚刚加入苏联时,共和国的首都都不在基辅而是在哈尔科夫再往前数,乌克兰东部地区是在沙皇俄国的通知下,而乌克兰西部先后在波兰-立陶宛公国、奥匈帝国的统治下“乌克兰”在俄语中就是“边疆”的意思。
的确如此,既是东边俄罗斯的边疆,也是西边国家的边疆另外,本书作者的身世也挺有意思虽然他是美国国籍,但是生于俄罗斯,成长于乌克兰,后来才去的美国,在哈佛大学担任乌克兰史教授、哈佛乌克兰研究院院长,专攻东欧思想、文化、国际关系史。
也许有人会质疑作者写这本书的立场,是不是站在了俄罗斯的对立面至少从形式上看,此书行文严谨,引用注释很齐全,符合“学术规范”不像某些“大V”、公号流量作家那样,信口开河,连个出处都没有,也不知是从哪里抄的还是转述的,让人不禁怀疑是不是瞎编的。
总之,这本书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解答了我的不少疑惑如果国内或者其他国家也有专门写乌克兰2000年上下历史的类似书籍,也欢迎大家推荐我们看看到底有哪些不一致的地方豆瓣评分:
二、《锌皮娃娃兵》
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本书是一部“递刀子”作品本书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来头比较大,是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所谓“锌皮娃娃兵”,就是指装在金属锌制棺材中的苏军阵亡战士在上世纪80年代,前苏联对阿富汗开展了一次历时十年的“特别军事行动”。
前苏联为了履行“国际义务”,派遣部队抢在美国人之前进入了阿富汗在这十年中,苏军有很多战士不幸阵亡这本书算是一部纪实文学,作者采访了当年参战的幸存者、阵亡军人家属等亲历者在这些幸存者当中,有负伤归来的战士,有基层军官,也有随军服务的非军人。
此书一出,就引起了极大争议有人责怪她不该揪着战争的那点负面的细枝末节不放其实,对于战争,阿列克谢耶维奇不是只写了“负能量”的“递刀子”作品,她也写了很“正能量”的小说《战争中没有女性》,歌颂了前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参战的广大苏联女性同胞。
作者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揭丑或落井下石,而是想要向人们客观地呈现战争最真实而又往往不为人知的一面这本书用文字描述的战争场景比某些战争片所还原的更血腥、残酷,也更可怕关于中弹身亡,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人死的时候,完全不像电影里表现的那样——一颗子弹击中头部,双手一扬,倒下去了。
实际情况是,子弹击中头部,脑浆四溅,中枪的人带着脑浆奔跑,能跑上半公里,一边跑一边抓脑浆,这是想象不出来的,他会一直跑到断气为止与其看到他那种样子,听他抽泣,哀求速死,想早些拜托痛苦,真不如让他开枪打死自己轻松些,如果他身上还剩下一点气力的话。
类似的描写,书中还有很多,我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以免造成不适有时候,人对于战争的态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有没有亲历过战场的残酷这本书不仅记录了那些亲历者对战场的回忆,在战后的生活状况,也反思了这场战争的正当性和意义。
豆瓣评分:
三、《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新闻》
这本书不是讲新闻学的,个人更倾向于把它归类为历史书籍在二战战败后,日本的新闻界也有人在反思这本书就是反思的成果之一本书探究了日本的新闻媒体是如何丧失独立性,一步一步沦为军国主义的喉舌,乃至最后为虎作伥此外,这本书也在检讨日本媒体对战争所应承担的责任。
虽然书名写的是“太平洋战争”,但是其时间跨度往前延伸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以1931年—1945年日本国内及中日关系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详细有据地叙述了日本主流报纸对这些事件的报道及其所造成的影响。
身为中国人,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颇为愤慨“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全面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中国在这些历史事件中一直都是受害者现在看当时日本的宣传,真是一派胡言,颠倒黑白可就是这些歪理邪说,照样忽悠了日本国内广大民众,忽悠了那么多日本青年甘心充当刽子手,甘心去当炮灰。
可见洗脑之危害有多可怕在当时日本军国主义的宣传中,日本在东亚发动的战争是正义之战,是在解救欧美在亚洲的殖民地,拯救这些地方的百姓于水火之中臭名昭著的“满蒙生命线”,是他们侵华的理由之一可是现在全世界都知道,日本没有。
满蒙,没有台湾,不仅没有灭亡,反而还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触角遍及全球各地,诺贝尔奖拿到手软看了当时日本国内新闻界对“南京陷落”的报道,对“入城”的大报道和有意隐瞒的“屠杀”,就知道当时日本的整个新闻界已经堕落到了什么程度,军国主义有多可恨。
可惜的是,几十年后,与“生命线”类似的“生存空间”说法又大行其道,在某地的“特别军事行动”又出现了屠杀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本书比较小众,发行量也不大,但绝对是本好书不过现在很难在书店买到了,在孔网上的二手书已经被炒到几百块钱一本了。
不要问我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啥原因。想看的朋友要么花高价买二手书,要么去找电子版。豆瓣评分:
以上就是今年读书日推荐的书籍,多的细节咱就不再“剧透”了,建议感兴趣的朋友自己找来读读毕竟我传递的都是二手信息,有失真的风险,自己读过才有意义五一小长假就要来了,反正现在也不能出去旅游,不如“原地静止”在家读几本书吧。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法务新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