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产品世界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合作|
  • 联系我们
  • 主页 > 硬件 > 正文

    中英关系回归正轨需有三个前提|全球球精选

    2023-06-21 15:11:45  |  来源:环球时报  |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英国媒体近日报道称,英国外交大臣克莱弗利希望于今年7月访问中国,以寻求与中国的外交接触。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英国下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议员布赖恩特以谩骂的方式对克莱弗利对华接触的表态进行攻击。不得不说,毫无底线地发表反华言论,是一段时期以来,一些英国议员哗众取宠博取眼球的最“有效”途径。

    观察英国内阁近两个月来的对华言论,不难发现,苏纳克政府对华政策的相关表态是费了一番心思的。为了结美国之欢心,也为了安抚议会内对华鹰派议员的情绪,苏纳克不惜以“划时代挑战”来描述自己眼中中国对西方世界构成的所谓“威胁”。但是,外交大臣克莱弗利却在英国智库讲述对华接触的必要性,以现实主义的姿态力求对冲苏纳克对华言论的不利影响。这一有悖政治常理的现象充分体现了英国政府当下极为矛盾的对华心理。

    相比之下,中国政府对英国如此前后不一的措辞保持了一如既往的战略定力,在划定外交红线的前提下,对中英的正常交往始终保持建设性的开放态度。虚幻的意识形态话术终究无法替代触手可及的现实利益,英国作为一个深谙世界政治游戏规则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未来对华政策上何去何从?答案其实是一目了然的。

    必须指出,虽然中国永远不会像某些国家动辄大谈“基于实力”的外交政策,然而,任何以威慑胁迫的方式损害中国核心利益的行径都将遭到中方的有力回击。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努力奋斗,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早已将对外交往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客观而言,鉴于中英两国经济合作的巨大潜力与两国外交良性互动的既有经验,在以下三个前提下,中英关系回归正轨依然是可以期待的。

    首先,要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以追求双方共同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原则。在当今国际舞台上,中国的政治影响力与经济辐射力有目共睹。英国在卡梅伦政府时期就已认识到,亚太地区是世界未来经济发展的中心。疫情后的中国经济增长依然强劲有力,中国市场潜力无穷,对于发达国家的众多国际化产业而言,远离中国市场无异于自杀,素来以商业贸易立国的英国应该知晓其中的利害。只要中英坚持求同存异、相向而行的基本原则,努力寻求利益共同点,中英就完全可以夯实经济压舱石这一牢固基础。

    其次,要基于相互尊重的原则,努力弥合文化差异导致的认知赤字。客观而言,中英两国在文化模式与意识形态领域的确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一文化差异的影响与作用超出了政治领域。在世界近代历史进程中,英国是先发工业国家,中国社会一度以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努力探求西方工业强国的发展规律;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中英两国的人文交流也获得了长足发展。然而,一些始终抱有冷战思维的英国政客,为了不可告人的一己私利,置基本事实于不顾,刻意抹黑中国形象,散布妖魔化中国的负面信息。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人为认知陷阱最终戕害的是英国自身的国家利益。

    最后,要基于战略自主的意愿。放眼整个欧洲,主要政治人物都在讨论战略自主,美国强力干预下欧洲日益被动的政治态势可见一斑,这一结论对英国对华外交同样适用。概而言之,对华政策美国化日益成为英国对华外交的主要特征。随着美国对华打压的加剧,英国在大国之间可以腾挪的外交空间日益狭小,这一点苏纳克政府心知肚明。可以预见,如果连基本的战略自主都难以做到,英国的对华政策又将有何建设性可言?

    当今世界的变化是极为深刻且根本的,这一变化也促使各国战略界跳出固有的思想藩篱,重新全面审视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基于对西方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反思,中国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政治方针,确保中国经济能够行稳致远。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共享经济发展的经验,也欢迎各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列车,这一开放合作的态度同样适用于中英双边关系。

    (高健,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中国论坛特邀专家)

    关键词:

    上一篇:vivo X Fold微信隐藏后找不到解决方法介绍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