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产品世界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合作|
  • 联系我们
  • 主页 > 滚动 > 正文

    「理论思考」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2023-08-07 21:42:23  |  来源:天眼新闻  |

    【理论思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提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玉屏侗族自治县的德润学堂里,老师正引领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欧秀灯 摄 贵州图片库供图)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本质上强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突出表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历史时期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最基本的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赋予文化自信这种独特力量的内在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绵延不断的精神支撑,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题教育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更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主题教育中融入文化的当代元素,能够使抽象的道德行为规范具象化,以理性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有效地唤醒在个人潜意识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因,对立德树人工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价值,以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进一步证实了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逻辑演进关系,验证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所包含的中华文化基因,证明了我们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大重要文化来源之一。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历经百年风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既是我党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又是值得我们进行学理分析并有效总结的宝贵经验。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机,中华文明也为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两者的有机结合既是百年的成果与经验,更形成一种文化推动力,促生了蔚为壮观的当代文化图景。从学理层面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容互通的内在机理,拥有诸多相通的文化价值诉求。

    文化自信是最深沉的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涵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外在要求。两者的深度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了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历史渊源,有效地增强了中国先进文化软实力的历史基础。在此基础上,中国先进文化软实力不断在世界上扩大影响,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接受和支持。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磅礴伟力,使我国更好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地解决世界问题,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心理认同,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性上的深刻认知、情感上的深切认同、信仰上的坚定执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理论的科学性、制度的优越性、文化的先进性,具有深刻的实践基础、道义基础和科学基础。只有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在实践基础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才能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所特有的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特定的具有精神家园和价值取向意义的存在方式的肯定和确证。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产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生成和显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遵循一定的实践逻辑,在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实践基础上凝结聚合而成的。

    文化创造、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活动的基础环节和基本样态,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生成的实践链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生成的实践逻辑表明: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实践及其成果,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存在,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成。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既要防止盲目自大的狭隘民族主义倾向,也要防止妄自菲薄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

    文化自信是最持久的力量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自强之“根”;弘扬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自强之“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自强之“魂”。三种文化相互影响、有机融合,构成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特色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而推进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重要任务。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与实践逻辑,是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演绎,贯穿着坚定文化自信主线,统一于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中国共产党主要从思想理论指导、价值观念引领和宗旨立场恪守3个维度划清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性质边界,并以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和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赋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活力,从而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提高到了理论水平。在理论与现实对话视野下,聚焦于文化生产和服务的供给、需求、管理三方关系,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实践逻辑,可从着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动文化管理侧协同性增效两大方面概括为:导向正确舆论引导给力、深化改革文化创新发力、融通中外国际传播用力、厘清职责协同齐抓尽力、改进策略宽猛相济助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新要求,开启了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信自强的新征程。推动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信自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此,需要准确把握三个前提性问题:一是要准确把握三种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性质上明确它们是共存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的三种不同文化;二是要准确把握三种文化的不同价值功能,明晰它们分别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时代属性、政治属性和民族属性;三是要准确把握三种文化传承弘扬发展、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的立场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最本质的自信。增强文化自信,首先,要理解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核心价值和综合运行规律。其次,要对文化自信追根溯源,深刻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从哪来;中国革命文化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和重要动能,它赋予中华文化自信活的灵魂;文化自信彰显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升华。最后,要探索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文化发展主阵地,绽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光芒,继承和弘扬历经百年积淀的革命文化精神,持续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发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 / 遵义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 / 吴文仙)

    来源 / 2023年《当代贵州》第27期

    编辑 梁诗吉

    二审 孙琳佳

    三审 吴文仙 刘跃

    关键词:

    上一篇:相约大运 成就梦想丨金牌总数超100金!中国队创大运会参赛纪录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