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产品世界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合作|
  • 联系我们
  • 主页 > 滚动 > 正文

    【聚焦】板凳甘坐十年冷 默默无闻点春秋——黄平县文物工作者杨晓东潜心点注旧志记

    2023-07-07 11:28:35  |  来源:秘境黔东南  |

    板凳甘坐十年冷 默默无闻点春秋

    ——黄平县文物工作者杨晓东潜心点注旧志记


    【资料图】

    潘世仁 廖朝富  龙金星

    最近,从黄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传出让人欣喜的消息:该局文物工作者杨晓东决心用十年时间点注完成清嘉庆《黄平州志》、民国《黄平县志》。在一个双休日的早上,几个朋友慕名来到杨晓东家里,亲眼看到了杨晓东在简易案桌上点注志书的情景,同时了解到杨晓东点注旧志的初心和情怀。

    杨晓东在简易案桌上点注志书

    黄平历来有编史修志的优良传统,盛世修志是黄平人的传统美德。清嘉庆《黄平州志》、民国《黄平县志》(以下简称“二志”)是黄平历代先贤们在不同时期编纂、增编、续修而成的地方重要历史文献古籍。历史上曾主持、参与编纂的代表人物有:

    明末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李占春“国变”返乡,于辛丑(1651)年潜心修志,成为编纂《黄平州志》第一人,其志称为“李志”;清康熙己丑(1709)进士、选庶吉士、会试主考官、浙江湖州、处州知府曹抡彬也参与过修撰;清乾隆年间山东巡抚、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朱定元作增修,称为“朱志”;清嘉庆六年(1810),李台(乾隆庚辰科(1760)进士、翰林院检讨、通政使司通政使)、王孚镛(乾隆丙戌科(1766)进士、大理寺左评事)二人晚年回乡,博采“郡县”各志的体例,捐金募众最终修成《黄平州志》。

    黄平县城新貌  龙金星 摄

    100年后的民国初年,李承栋(廪贡生、广西桂林法政学堂毕业、历任广西中渡、平山、三都、穿山各司县丞、贵州施秉、松桃县承审等职)、黄品超(清光绪丁酉科﹤1897﹥乡试副榜、历任直隶州州判、广西上林土县、代理恩隆县知事)、魏霖远(清岁贡生、曾任湖北直隶州州判、贵州省施秉、石阡、三合、榕江等地县承审)等人又在前人基础上,集地方之力,于民国十年(1921)修撰完成民国《黄平县志》,由于各种原因未行刊印。

    以上“二志”手稿保存在黄平县档案馆,1965年贵州省图书馆据原稿刻印发行。

    清嘉庆《黄平州志》分为方舆志、建置志、官帅志、食货志、学校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轶事志等,共12卷。民国《黄平县志》在《州志》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内容,分为方舆志、建置志、官帅志、教育志、选举志、人物志、烈女志、食货志、志文志等,共22卷。分别记述了黄平的疆域星野、建置沿革、山川古迹、里堡风俗、城池官署、坛庙、驿传、坊表津梁、职官名宦、乡贤宦迹、学行、战争军事、气候物产、寿考葬考、贞烈贤淑、寺观仙释、艺文等内容。

    “二志”为历代黄平籍官誉极佳、热心乡梓的进士名贤编纂,大家宏著,文辞精美,史料考证有据,内容详实宏富,记录了由明初至清代、民国初年(1368~1921)500多年黄平的历史变迁及重大历史事件,故异树于邻近“郡县”,光耀史册,独领郡邑。可谓黄平地方珍贵详实可考的地方古籍文献和百科全书,对于了解研究黄平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黄平县志》《黄平州志》

    杨晓东作为一名潜心研究、考证文物古迹及其史料的文物工作者,在文物古迹考证和管理中,常常翻阅相关古籍进行考查和佐证,旧《志》是不可缺少的考证工具,尤其是黄平本地的《黄平州志》《黄平县志》更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然而,“二志”成书时间已跨越百年,因原志稿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进行编写,对于当代读者来说存在很多困难:一是志稿未进行符号标注,一些段落无法断句;二是一些文字模糊不清,部分字体书写不符合现代规范字书写规则,部分字词生僻、字义深奥,难以阅读;三是某些特定词汇、用词方式如职官品级、军职称谓、古典文辞中的特殊用法,如今已不常用,难以理解;四是部分“引经据典”的内容需要细致考证其出处,作细致分析比较,否则极易导致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岐义及争议,无法统一准确定义;五是志文中所记录的地名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变化。如此等等,以上因素均给阅读使用带来极大不便。因此,杨晓东意识到了点注“二志”的重要现实意义和特殊的历史价值。

    杨晓东办事严谨,雷厉风行,说干就干。从2018年开始便断断续续着手由浅入深对民国《黄平县志》进行点注。由于局里人手少,事务多,工作忙,且缺乏通晓古文人才,只能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余和节假日等休息时间见缝插针、争分夺秒进行点注。

    杨晓东点注的志书内页

    杨晓东介绍,点注首先从录文开始,再结合篇幅大小分成便于阅读的章节内容,对文言文进行断句,标识特定“字词”并考证其含义,再对重复出现的词汇进行归类标识,最后分类汇总制表,作全文重点字词释注。

    此次点注,在以下方面作了增补,志稿中人物籍贯今天的地址,干支纪年中补充了公历纪年,文中所涉的县内地名均考证到最小村寨名,力求精细,便于古为今用。因志书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均需要作庞大考证,一篇文稿往往需要耗费数周时间方能准确完稿,浩繁复杂的工作量,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为更好整理地方古籍文献资料,深层次挖掘地方史料特定的历史价值,使点注稿达到易用、实用、可用,让具有初步文言文水平的人均能看懂能用,是这次点注的最终目的。为了更好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政、育人作用,最大发挥地方志作为学术资料的研究价值,在点注过程中杨晓东始终秉承前代先贤治史治学精神,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点注,力求精准,不夸大事实,不曲解历史。

    杨晓东点注的志书内页

    我们几个笔友在现场对杨晓东所点注的古文作了阅读对比,阅读了一段未点注的古文,头脑晕乎并未理解出大义。回头再阅读相同内容的点注稿,不懂处再结合其注释,相同的一段文字明晰准确,通俗易懂,完全无障碍。现场看到他的“点注稿”有别于其他点注古籍志书,相关注释部分均考虑到了文言文基础一般的读者,能够如此准确断句,点注还原出古文的原意,十分难得。难能可贵的是原稿存在的少量错误,在这次点注中作了纠正。对历史地名作考证与补充,极大地丰富了地方志内容,实现了古为今用,提升了古籍的历史利用价值,足见点注者在“全”字上下足了功夫,才能达到这样可读易懂的效果。同时看到,点注稿中仍存在大量待考证的地名有待得到考证,可见他承担着巨大点注工作量,由此看出古籍点注工作何其艰难,他的执着无私奉献精神值得钦佩。

    对文化古籍点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没有专门的工具书,加之志书的内容仅局限于本地,其他史料较少涉及,一开始工作走了不少弯路,工作进度较缓慢。经过不断地实践摸索,逐步掌握了文言文的点注规律,进度和质量均有了大幅度提高。

    杨晓东在查阅历史资料和古文词典

    在点注过程中,杨晓东查阅了大量宋、元、明、清历史资料和古文词典,同时深入民间实地采访,理清了有关黄平县一些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地名等的来龙去脉,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语言地名有了更真实更符合逻辑的注释。

    在点注过程中,杨晓东不耻下问,多方求教于朋友同事,运用微信群等不同方式不厌其烦向群友请教和探讨,直到获得准确、满意的结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废寝忘食、不辞辛劳的工作,现已整理点注出了民国《黄平县志》1~6卷,约五六十万字。这些点注稿放在黄平县图书馆图书室,让公众公开阅读并征求意见,从不同的读者反馈情况来看,通过新点注稿,增强了大家对黄平历史文化的全新认知,激发了大家热爱家乡、建设黄平的热情。部分家族还通过点注稿弄清了家族在修谱过程中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与困惑,弥补了家谱缺失的内容。部分读者纷纷留言对点注工作予以充分认可,并寄言鼓励,希望点注工作能如期完成,为黄平历史增加新内容。通过反馈来看,点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杨晓东点注的《黄平县志》1~6卷

    板凳甘坐十年冷,默默无闻点春秋。交谈中,杨晓东满怀信心地表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完成嘉庆《黄平县志》、民国《黄平县志》的点注初稿。有志者事竟成,我们有理由相信,凭着杨晓东的执着追求与矢志不渝的进取精神,在不久的将来,一部承古叙今全新的《黄平州志》《黄平县志》一定会呈现在人们面前,也必将成为黄平文史史上的一件盛事而载入史册。同时,我们也期待有更多部门、更多人士关注、支持黄平史志的点注工作,群策群力为黄平旧志点注添砖加瓦,出谋划策!

    关键词:

    上一篇:蘸水羊肉的正宗做法?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