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服饰_蒙古族习俗
2023-06-05 20:25:59 | 来源:互联网 |
2023-06-05 20:25:59 | 来源:互联网 |
1、蒙古族风俗 春节: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
(资料图)
2、调马、清扫蒙古包,购置奶桶、毡子、锅盆等用具。
3、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
4、过去蒙古民族对火格外崇敬,以为火神可以赐予幸福与财富,把三天叫“火日”,三十天叫“火月”,三百六十天叫“火年”。
5、小年正是送火神的日子。
6、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欢乐的几天。
7、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家老小席地围坐在桌旁,桌上摆满一盘一盘香喷喷的肉食,奶食以及糖果、香烟、美酒等,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
8、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
9、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
10、 午夜,开始饮酒进餐,这时儿女们要给父母和长辈敬酒祝愿。
11、这一顿饭要吃好喝好,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征新一年里酒肉不尽,吃穿不愁。
12、唯用黄油、红糖、白面混合烙出的大圆饼,也叫新年饼,每人只许吃一口,意思是全家永不分离,永久团圆,永远过甜甜蜜蜜的快乐生活。
13、 初一,开始拜年,首先要祭天。
14、家里留一两位老年人或妇女,其余人身着节日盛装,手提银壶奶茶,端着奶食品,来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将供品撒进点燃的火堆里,然后叩头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15、接着是家庭内部拜年。
16、晚辈向长辈问安叩拜,老人手捧哈达,壮年人用小幅绸子、青年人则用色泽鲜艳的长条绸子叩拜,长辈赐给子孙食物和钱。
17、 家庭内部拜年结束后,人们首先到最年长者家中,进门时依年龄大小而先后进,拜完年后至少献两首颂词,三支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诵祝词,歌手待诵词完后将哈达揣进怀里,接过奶食盘让其他歌手品尝。
18、 正月十五,各寺院最为活跃,旧时大喇嘛头顶法帽,坐台念经。
19、有的寺庙喇嘛还头顶假面具,身穿彩服,扮为天王、菩萨、牛头马面诸像,在坛上跳舞。
20、开始时两个天王先跳,接着所有菩萨都出来合舞,一时鼓乐,喇叭号角齐鸣,颇为热闹。
21、寺院附近的人,这天一大早起来,排着长长的队等待活佛摩头顶,活佛坐在台上,先是闭目诵经,之后以缠红布的木棒向周围人群扔去,被击中者大喜,兴奋异常。
22、 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
23、”(您好或阿末日、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24、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
25、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
26、蒙古民族把酒看作各食品的精华,敬酒是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敬,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
27、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
28、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
29、蒙古族人对客人的食宿常不取酬谢,无所计较,并认为对客人的招待小气吝啬是看不起人家的表示。
30、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31、 蒙古族的礼节,大体上有献哈达,递鼻烟壶或请安等。
32、 献哈达:哈达是藏语音译。
33、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
34、这种礼节由来已久。
35、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 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36、 哈达有布的、有绸的、有帛做的,颜色多是白色、浅兰色的,长短不等,一般在一尺二寸到一尺五寸之间,两端有拔丝,约有半寸许。
37、也有长到三尺的,只用于献佛。
38、献给哈达时须用两手捧着,身体微躬,接受的人也是同样的姿态。
39、 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也是普通的相见礼以表示敬意,友好。
40、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
41、鼻烟壶,一般为一立方寸大小,小巧玲珑形式多样,有的象小梨,有的象桃或小柿。
42、壶上的图案绚丽多彩,有飞龙奔马,有奇珍异兽,也有摔跤射箭或翩翩起舞的人像。
43、壶的质地不等,贵重的有用玛瑙、翡翠、琥珀制作的,还有用金、银、铜等金属制作的,壶内装带有香料的烟粉,也有装药品的。
44、嗅一下可以提神,甚至喷嚏。
45、鼻烟壶通常装在一个长六、七寸,宽四、五寸的绸袋子里,袋子外绣美丽的图案,经常佩在腰间。
46、 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
47、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
48、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49、 在蒙古民族的习惯中,骑马、坐车到牧民家作客。
50、接近蒙古包时,就要轻骑慢行的,以免惊动畜群,在进蒙古包以前马鞭和马棒要放在门外,如带入包内,则被看作对主人的不尊敬。
51、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车、上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车上马。
52、在包里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
53、包内西北角为供佛的地方,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角。
54、不宜用烟袋或手指人头。
55、锅灶不许用脚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脚,否则等于侮辱灶神。
56、蒙古包内,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门的左侧缚一条绳子,把绳子的头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来访者就不应进门。
57、 婚嫁: 锡林浩特地区是由原来的东阿巴嗄旗、东阿巴哈纳尔旗和西浩齐特及乌珠穆沁的部分地域组成,所以,当地蒙古族人吸收南北婚嫁精华之习俗,形成自己独特的婚嫁之风俗。
58、 婚礼分定婚、定婚日、迎亲、结婚等。
59、结婚一般是女到男家,同一血缘的男女不能结婚。
60、定婚办法,通常是男方“朱查”(媒人)拿哈达、美酒等礼品去女方家说媒,如女方家同意,即作为定婚,但男方须多次上女方家求婚,男方逢年过节派儿子赴女方家问候。
61、 男女到了结婚年龄后,证婚人前往女方家商定结婚日期。
62、礼成后男方举行宴会款待亲友,在蒙古包内男女老少围坐一堂,桌子上摆满酒肉奶食,未来的新郎手执酒壶,未来的新娘捧盘逐一敬酒,年轻小伙子们拉琴唱歌,男方父母高兴地合不上嘴。
63、 双方共同约定的结婚日期临近时,男女方的亲友主动把自己的蒙古包搬到距男方家四五十里的地方。
64、这些亲友一是帮助筹备婚礼,二是扎结婚用的新蒙古包。
65、新娘父母的蒙古包要扎在位置显著的地方,新郎还请能说会道的担任“合乐睦沁”(即说客),“合乐睦沁”不但要机敏幽默善于辞令,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而且还要有过人的好酒量。
66、梳洗打扮一新的新娘,在十几名青年姑娘的陪伴下,单独在一顶蒙古包里。
67、看到男方接亲的队伍来后,陪伴的姑娘们都守护在蒙古包外,用身体掩挡住蒙古包,不让男方的人看见新娘。
68、女方也请一名说客,接亲队伍在女方亲人引导下进女方父母的蒙古包。
69、新郎首先向岳父敬酒,然后向其他主要长辈和亲友敬酒,敬酒后向岳父献哈达和礼品,接着开始喝酒唱歌,双方表示祝贺之心情。
70、酒后新郎、新娘在迎亲送亲队伍的簇拥下开始启程,几十甚至上百匹骏马狂奔在草原上,情景颇为壮观。
71、 迎送队伍到男家住地后,还要受到男家的接应,新娘也依次向长者及亲友敬酒。
72、这时古老的诵词和劝酒歌,此起彼伏,整个婚礼进入高潮。
73、傍晚的时候送亲的队伍要返回了,男方的亲友一一送上马,客人走后,男方家继续唱歌喝酒悠扬的长调此起彼伏,回荡在草原夜空。
74、 丧葬: 由于草原蒙古族人历史上形成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所决定,葬礼也极为简单,一般不设灵床、不摆供品、不穿孝服、不烧纸钱、不用音乐。
75、葬礼一般分为野葬、火葬或土葬。
76、 野葬,又叫天葬。
77、人死后用白布裹身,或穿原服装,用车拉死者颠落在荒山野甸中。
78、野葬后,死者子孙在49天或百天内不剃头、不饮酒、不作乐、遇宾客不寒喧,以示哀悼。
79、 火葬,是随着藏传佛教进入草原后出现的一种丧葬形式,一般都是野外火葬,火化的同时立墓。
80、土葬大凡和汉族人的挖坑埋葬一样,土埋后立坟、立碑。
81、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葬礼中的封建迷信也已消失。
82、蒙古族人也开始火化,开追悼会,悼念死者,寄托哀思。
83、 祝寿: 蒙古族以虚岁计算年龄,13、25、37、49、673等岁本命年时都要举行庆贺。
84、首先为73、85岁的高龄者祝寿,时间在腊月二十五或二十六日;二十七至除夕的前几天里为49、61岁的人祝寿。
85、对不足49岁的本命年人,均在除夕那天庆贺。
86、小孩到13岁时,父母要给备新马鞍、马嚼,以祝贺他“手及马鞍,脚及马镫”。
87、孩子自己骑马到亲戚长辈家敬酒听祝词,并接受长辈的礼品。
88、673、85岁时要大办庆宴,赠送礼物主要有哈达、头巾、德勒、特尔力克、靴子、绸缎以及牲畜等。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