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_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_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
2023-05-17 13:50:20 | 来源:互联网 |
2023-05-17 13:50:20 | 来源:互联网 |
1、满意回答2007-09-13 10:42 凉州词(其一)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相关资料图)
2、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3、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
4、《乐苑》称,开元年间,西凉都督郭知运进献宫调《凉州》。
5、 全部注释 1.原题二首,此其一。
6、凉州词,即凉州歌的歌词。
7、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8、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9、 2."远"一作"直"。
10、 3.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11、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12、 4.杨柳:《折杨柳》曲。
13、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14、《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5、"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16、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17、" 5.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18、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19、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20、 凉州(今甘肃武威)位于河西走廊。
21、这首诗描写了黄河上游辽阔荒凉的景象。
22、此诗境界开阔,气象沉伟,情调悲壮苍凉。
2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指遥望黄河,其源仿如出自白云间。
24、「羌笛」是西域乐器,「怨杨柳」是指羌笛声奏出哀怨的《折杨柳》一曲。
25、 首句设想奇特,是溯流而望。
26、这与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视觉方向相反,强调的重点也不同。
27、李诗强调气势,王诗强调源流之高远。
28、在如此山长水远天高地阔的浩翰背景中,一片孤城形只影单,兀然独立于万仞群山之中,而那条黄河则如丝如带,把蓝天白云、孤城、群山系结在一起。
29、这是一幅泼墨写意的边塞图画。
30、诗人把一座城说成一片城,以一片对万仞,突出孤独之感:孤城如一叶扁舟在翰海中漂泊,如一朵白云在天地间淹滞,正如戍守者那孤独无奈的情怀。
31、由此便推出了一个"怨"的主题:这偏远荒凉的边塞啊,春风都不肯光顾,而人却要背井离乡地在这里苦熬岁月。
32、如此深长无奈之怨却以"何须怨"这样宽慰的语气说出,曲折达意,举重若轻。
33、仔细想来,《折杨柳》之曲也的确无助于消解幽怨。
34、那么怨谁呢?诗人没说,倒是同题的另一首诗微露怨词:"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35、"但天子也不是好怨的,因此只好轻轻地怨怨"春风"算了。
36、《唐诗正声》吴逸一评:"满目征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
37、《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状凉州之险恶也。
38、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须作杨柳之怨乎?明说边境苦寒,阳和不至,措词宛委,深耐人思。
39、"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40、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
41、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
42、此事未必实有。
43、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44、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45、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46、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47、“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
48、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49、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50、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
51、“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
52、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53、“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
54、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
55、“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
56、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
57、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58、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
59、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
60、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
61、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
62、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63、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64、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
65、“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
66、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
67、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
68、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
69、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
70、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71、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
72、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
73、《后汉书。
74、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75、”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76、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
77、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
78、“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
79、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80、 关于这首曲子还有一件趣事: 传说清代的纪晓岚曾机智敏捷,摆脱了一次窘境,"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81、” 纪晓岚是乾隆皇帝时的大红人,学问大。
82、应对敏捷,乾隆帝喜欢他。
83、有一次要他在折扇上题字,他写了,就写王之涣的这一首。
84、可是这位才子一下子不小心,把第一句的间写漏了。
85、 乾隆帝发现了,不说什么,只叫他把写的念一念。
86、纪晓岚接过来一看,明白了,但很有捷才,不慌不忙地读成了一首才短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87、”足以体现纪晓岚的才智. 凉州词(其二)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88、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诗为: 酒,酒,葡萄酒! 杯,杯,夜光杯! 杯满酒香让人饮个醉! 饮呀,饮个醉-- 管它马上琵琶狂拨把人催! 要催你尽催,想醉我且醉! 醉了,醉了,我且枕戈睡 醉睡沙场,谁解个中味? 古来征夫战士几个活着回? 这真是大家译笔!自由奔放,而又传神严谨;有时一句对一句地译,有时却又将一句点化为多句;但不管使用何法,总以“达意”而兼“传神”为其宗旨;而且,译诗同原诗的古典语言的韵味也是保持得较好的。
89、 [题解]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
90、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91、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 “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92、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
93、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94、”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
95、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
96、在学人领悟。
97、”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
98、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
99、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100、 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
101、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
102、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
103、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
104、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105、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
106、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107、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
108、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
109、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110、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
111、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
112、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
113、“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
114、“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115、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
116、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117、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
118、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
119、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
120、“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121、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
122、”(《岘佣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
123、为什么“作悲伤语读便浅”呢?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
124、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吧: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
125、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
126、“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
127、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
128、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129、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130、 凉州词:唐代乐府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131、 凉州词(其三) 薛逢 【杂曲歌辞·凉州词】 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
132、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
133、 凉州词(其四 作者: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134、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135、 注释 1 碛(qi,器):戈壁、沙漠。
136、 2 白练:白色热绢。
137、这里泛指丝绸。
138、安西:地名。
139、唐方镇有安西都护,其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兼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
140、贞元六年(790),为吐蕃所陷。
141、 赏析 张籍的《凉州词》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142、诗的前两句写眼前景物,同时点出了所写的地点、时间、天气、季节。
143、首句“边城暮雨雁飞低”,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群低飞的鸿雁,并使人看到雁飞的地点是边城,时间是日暮,天气是阴雨。
144、次句“芦笋初生渐欲齐”,再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片出芽的芦苇,并从芦苇的长势说明已是春暖季节。
145、这前两句:一写从边城仰望的天空景。
146、一写在边城俯视的地面景,都是在视线所及的范围之内的景物。
147、诗的后两句则把诗境扩展到浩瀚遥远的大漠彼方,一直把诗思推到视线之外。
148、 第三句“无数铃声遥过碛”,写的是在沙漠上级缓行进的一队驮运货物的骆驼,但句中却并没有出现骆驼和押运人员的形象,只有从沙漠上遥遥传来的络绎不绝的驼铃声。
149、这是以声传影,因声见形的妙用。
150、这里只需写铃声之传来,自会凭联想艳声音转化为形象,自会在脑际浮现一支连延不断的驼队渐行渐远的图景。
151、帛道猷诗“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陵峰采药触兴为诗》),道潜诗“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入夜归”(《秋江》),白居易诗“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夜雪》),都与这句诗的机杼相同。
152、 作者之所以为驼铃声所吸引,其诗笔之所以转向那一串飘荡在沙漠上的铃声,是因为他身在边城,蒿目时艰,他的一颗无比沉重的心已随那逐渐向西方消逝的驼铃声而越过了沙漠,飞到那虽然远在视线之外、却时时进入思念之中的安西四镇(治所在今新疆库车)。
153、诗的末句“应驮白练到安西”,正是作者的情思所注,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
154、 唐代自安史乱后,陇右道(辖今陇山以西直至新疆西部)东部各州县先后陷于吐蕃。
155、这首诗大约写于穆宗长庆(821—824)年间,作者五十多岁时,安西已经陷落了三十多年。
156、听到这西去的驼铃声,曾身历这段史事的作者不能不想到国运的衰微,想到那条经由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从而想象这支西去的驼队应当还是驮运白练经由这条大道远去安西,而安西却久已沦为异域了。
157、在这“应驮白练到安西”一句中,含有无穷感慨,无穷悲愤.其言外之意是寻绎不尽的。
158、作者在另一首《泾州塞》诗中也曾致慨于“道旁古双堠,犹记向安西”。
159、以之与“应驮”句对照,可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看到他的悲慨之深。
160、 这首诗题作《凉州词》,因而有的选本把篇首的“边城”二字解释为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认为前二句是“写凉州春暮景色”(中华书局出版《唐人绝句选》),但从同题的第三首诗看,张籍写这首诗时,凉州为吐蕃侵占已有六十年之久。
161、它不可能写于凉州。
162、而《凉州词》只是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的一个乐曲名称,盛唐诗人王翰、王之涣等都有以《凉州词》为题的诗篇,只是按这个乐曲写的歌词,其内容不必是写凉州。
163、再联系同题第二首诗“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巡边使客行应早,每待平安火到来”,这第一首诗写的“边城”,应当只是当时与吐蕃对峙处面向沙漠的一座城镇而已。
164、在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时,这是一个需辨明的问题.....作凉州词的诗人太多了呀..这里选一首比较有名的唐朝王翰的..《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165、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66、 【注解】: 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
167、 【韵译】: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168、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评析】: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
169、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170、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171、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
172、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173、"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
174、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
175、在学人领悟。
176、"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
177、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
178、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