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速讯丨他被判5年有期徒刑!偷拍小视频一夜千赞,官媒都下场批评
2023-04-23 04:42:02 | 来源:毒舌电影 |
2023-04-23 04:42:02 | 来源:毒舌电影 |
今天这篇可能“得罪人”。
但没办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Sir必须得说,只能尽量克制语气。
毕竟入行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见此“盛况”。
整件事魔幻得像一则段子。
不是怕你不笑。
是怕你不信:
《关于从零点场出来后,我在朋友圈又看完了一整部“灌篮高手”(含彩蛋+片尾字幕)这件事》
Sir承认这标题有些夸张了。
但只要将“朋友圈”扩大到各大常见社交平台,包括不限于:微信/微博/知乎/快手/抖音等。
然后随手一搜。
你就能获取到大量画质低清,滤镜随机,以及缺边少角的“精美剧照”。
片头贯穿片尾。
这里有高人气的名场面集锦:
△ 避免剧透,Sir就不放太多图了
也有独特的小众癖好:
有爱到情难自已的:
也有嘴上骂骂咧咧手指却很诚实的:
你以为就这些了?
哦不,接下来才是“重头戏”。
因为你能搜到的不只是静态图片,甚至还有 大量完整的视频片段。
比如将高燃片段拼接成小视频。
一夜喜提千赞。
又或是原地转行战地记者,把比赛内容全部记录下来。
大概是想回家研习战术。
还有些更奇葩的Sir百思不得解:
录彩蛋的(只有一秒啊喂)。
想录彩蛋不到只能录片尾字幕的(……)。
笑归笑。
以上所有行为,均构成“盗摄”,涉嫌违法。
02
一句话就能说完的事,Sir本来是不想第N次专门写文章。
毕竟盗摄、屏摄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次不一样。
也是Sir感到震惊的地方:
范围在扩大。
屏摄不再是以前那种一两个人的零星分享,而是逐渐发展成一种集体无意识,一次以行业市场、片方利益、影迷利益为代价的社交狂欢。
程度在加深。
从一两张照片作为“打卡”,到如今长图、九宫格、live动图,甚至几分钟的视频。
面对这趋势,Sir看到有不少影视博主,或者只是影迷在平台上呼吁停止此行为。
换来了什么?
一轮一轮更凶猛的“反驳”:
“花钱买票了,你管我?”
“我这是在帮电影宣传,有意见?”
“不就几张照片,又上纲上线?”
嗯。
Sir就一条一条说清楚,为什么这是值得“上纲上线”的事。
03
法律法规方面Sir不是专家。
这里就借央视节目《每日影评》的一期专题,来解疑。
节目请来了专业律师,对一些常见的误区做出了详细的解释。
最常见的。
只拍彩蛋不拍正片行不行?只拍照片不拍视频呢?拍了只发朋友圈,或者干脆不发呢?
律师说:
以上均属于侵权
龙标亮起,观众就不可以再拿出手机拍摄
还有,关于权益——买了票不等于可以拍。
我们是购买了一个
单人的观影的体验的服务
而不是说我们买了电影票
我们就可以
去拍电影的内容
并且去做一个传播
关于“宣传”:
如果若干个网友每人拍一帧不同的影片照片发在网上,如果流传得足够多,就可能构成对于该片内容的泄露。
也正是因为屏摄行为对片方危害太大。
我们才能看到在春节档这样兵家必争的档期里,所有电影难得一见地联手,呼吁抵制屏摄。
所谓宣传影片,从来都是一厢情愿。
最后正如律师强调的: 不能拍摄是底线。
当然。
规定是规定,具体落地总会有偏差,今天在朋友圈发几张屏摄大概率不会被告,即使发几分钟视频,也顶多被平台以侵权为由删除。
但在国外许多地方,跨过这条“线”就是真正的禁区。
台湾地区,电影院进行拍照、录音或录影,最高可处5年有期徒刑;香港地区则最高可罚款港币5万元及监禁3个月。
美国超过41个州有禁止在影院内屏摄的法律规定,违法者最高会被判处3年监禁。
2013年,美国电影协会(MPAA)曾发布过一个《防范电影侵权实践指南》(Best Practices to Prevent Film Theft)。里面特别为影院员工给出了处理屏摄者的建议: 只要有人面对银幕打开了照相模式,就可以直接通知警察。
此次《灌篮高手》制片国日本,对待屏摄更严格。
“在电影院内拍摄电影或录音是犯罪行为。依照法律,可处10年以下有期徒刑和/或1000万日元以下罚金。”
除了立法,日本院线在宣传上也下足功夫。
2007年8月30日发布《电影防盗摄法》的前两个月,日本院线就在电影开始前多放了一条动画公益广告。
动画内容是一个在电影院中进行屏摄行为的“映画泥棒”(电影小偷)被警察抓捕的故事。
这个广告到目前为止已经投放了16年,迭代了5个版本。
△ 2020年的最新版
而如此深入人心的宣传,也潜移默化地成为了日本影视文化的一部分,不少日本影视剧都拿这个电影小偷当梗。
△ 《银魂完结篇:永远的万事屋》
同时,我国相关法规也在逐步完善中。
2017年,我国颁布了《电影产业促进法》,里面针对拍照、录音、录像等盗版行为进行了规范: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对正在放映中的电影进行录音录像。发现录音录像者,电影院工作人员有权予以制止,并要求其删除;对拒不听从的,有权要求其离场。
△ 在“观影须知”中,提示“影厅内禁止摄影、录音及录影”
2019年,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也发布过一组倡导文明观影的宣传片。
屏摄便是其中突出的一项,网友直呼“建议贴片播放”。
#呼吁不要屏摄#的工作,也是国内许多从业者的日常工作,它事关每一个创作者的心血,每一个影视从业者的利益。
△ 每一本平遥国际电影展的手册上,都会有一页专门提醒观众禁止屏摄
纲与线,基本划清楚了。
些许讽刺的是,以目前我国情况,具体屏摄行为依然很难真正得到惩罚。
所以我们仍需要高声抵制。
除了影迷、媒体,还有行业、相关部门,因为这不仅是一件必须做的事。
也是一件急迫的事。
04
说完法律法规,Sir站在观众角度,始终想不明白一个问题:
不屏摄,这么难吗?
回看这次的屏摄内容,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那些有纪念性,我们颇为熟悉的名场面。
但Sir随手一翻。
这些画面,不就是官方放出的物料吗?
这些剧照,打开豆瓣不就能自行下载?
还高清无水印:
有人说,我拍的豆瓣上就没有啊!
可是,如果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镜头,物料中也一定可以找到可供替代、甚至更好的图片,为什么非要屏摄呢?
而且Sir观察到此次片方也懂,基本在各大影院都有设置专门的“打卡区”。
区域里不仅有巨大海报墙,还附送许多周边供观众留念。
如此沉浸的影迷体验,难道不比屏摄更珍贵?
说到这,Sir又想起这几年无数荒唐的景象。
网友被电影里一个小男孩的笑感动了,齐齐分享。
谁知一查。
这就是电影的官方海报啊。
过几天。
又被杰克和露丝的世纪一抱整破防了,走出影院并带走一张歪歪扭扭的“纪念品”。
朋友圈一看,这……这要你拍吗?
更无法理解的:
一边道歉一边拍。
是时候总结两个问题:
屏摄拍到了什么?
屏摄,会让你错过什么?
第一个问题,上面这些例子大概都讲清楚了。
黑暗的影院,没有专业设备,胆小的还要避开旁边人目光,拍出来的内容并没有多值得纪念。
第二个问题更重要:
是的。
屏摄亏的其实是你自己。
电影是时间的艺术。
越是想留住此刻,便越是容易错过。
就拿这次《灌篮高手》来说。
那些画风微小的变化:最后一分钟快攻,可以看见漫画版的凌厉线条,不再是圆润的CG动画;传说中被砍掉的包子脸,也曾在宫城的回忆里短暂出现……
以上,可能只在电影里闪过半秒。
以及只有骨灰级粉丝能会心一笑的暗号:场边角落里出现的,来观战的海南队球员;场边默默站着一位厚嘴唇的鱼柱……
不投入根本看不见。
不止画面。
还有声音——Sir在比赛中场休息时看见有工作人员擦地的画面,回来之后就发现鞋子与木地板摩擦的声音也更清脆了。
而为了雕琢出这些光影,幕后又有多少创作者怀着和观众一样的热血,在致敬着他们自己的青春。
这就是电影。
这就是大银幕。
然而。
每一次多余的分神,都是在消耗你的沉浸度。
每一次拿出手机,都将你的“青春”稀释一点。
05
说这么多,Sir也有点说腻了。
最后给出一些实际建议吧。
——如果你身边的朋友还想屏摄怎么办?
不必翻脸,可以把这篇文章发给TA。
Sir给你们总结了一些更具有创意,也更好玩的纪念方式。
比如自己“演”:
△ 《杭州日报》
自己拍:
△ @日本通微博
或者,自己动手做:
好吧。
最后的最后。
Sir说得够多了,还是让创作者自己说吧。
为什么这次《灌篮高手》电影版英文名前面有“The first”两个字?是有续集吗?
井上雄彦这么回答:
“如果大家可以体验到我知道《灌篮高手》,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灌篮高手》的感觉,我就会很开心了。”
他想说:
青春,若如初见。
我们电影院见。
别在朋友圈见。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哆啦K梦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