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产品世界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合作|
  • 联系我们
  • 主页 > 财经 > 正文

    第二批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受追捧,背后是什么原因?

    2022-05-09 05:06:23  |  来源:中国基金报  |

    (原标题:第二批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受追捧,背后是什么原因?)

    原标题:最近很火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值得买吗?

    近期,招商、华夏、平安、中金、淳厚、兴银6家基金公司发行的第二批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在渠道热销,引来投资者追捧。作为一类新品种,如何看待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的投资价值?跟货币基金、短债基金等相比有哪些优劣势?投资者该如何配置,未来发展空间多大?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专业人士来进行解读。

    第二批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受追捧

    背后是什么原因?

    何为同业存单指数基金?通联数据高级基金研究员沈秋敏解释,同业存单指的是由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为主)面向机构投资者发行的,期限在1年以内的一种可转让的记账式定期存款凭证。具有流动性好、信用风险低、久期较短等优势,过去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的发行使得个人投资者也可参与。

    据通联财富截止5月5日的数据,今年以来同业存单指数已实现1.04%的收益,往年也能相对货币基金稳定实现30-50BP的年均超额收益。风险方面同业存单的回撤和波动率显著小于纯债基金,但略大于货币基金。2016年及2020年债市面临较大调整,该指数当年最大回撤仅为17BP,属于低风险产品。“第二批产品受到欢迎,有大卖超百亿的,离不开此前第一批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已平稳运行数月,收益和风险控制都获得市场的认可。”沈秋敏说。

    盈米基金研究院固收研究员李斯曼表示,同业存单指数基金80%以上投资同业存单,剩余20%可以投资金融债、其他评级AAA的信用债。据披露,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样本券由在银行间市场上市的主体评级为AAA、发行期限1年及以下、上市时间7天及以上的同业存单组成。由此可见,同业存单指数基金是一种投资于高流动性、低风险资产的产品,适合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人,可作为闲钱打理工具。“但由于此类基金采用市值法估值,当市场资金紧张、存单利率上行时,存单指数会反映存单价格的下跌,因此存单指数基金存在净值回撤的现象,投资人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回撤。”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基金分析师池云飞称,近几年来,货币理财产品的收益逐年下降。投资者也在迫切地寻找另一个低风险低波动、又能提供相对较高收益的替代工具。目前发行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跟踪的是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其具有整体信用等级高、成分主体高度分散的特征,因此,在保证较高收益的同时具有非常低的长期风险。

    收益相对较高、流动性也不差

    填补货基与短债基金间的空白

    那么,相比货基基金、短债基金等,同业存单指数基金有哪些优劣势?

    基煜研究表示,同业存单指数性价比相对较高,收益优于货基及短债基金指数,但回撤介于两者之间。2020年5月6日至2022年5月5日,同业存单AAA指数年化收益率2.74%,货基、短债指数年化收益率分别为2.14%、2.48%,该指数较后者分别高出60BP、26BP;最大回撤0.17%,介于货基及短债基金之间。从持有期限角度,同业存单指数基金能够较好地填补货基与短债基金之间的空白,即持有期在7-30天之间的投资品种。“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的发展解决了单只同业存单流动性较差、存续期较短的痛点,使其在具备一定收益水平、低信用风险的基础上,还获得较高流动性。近期,央行和银保监会推动各大银行下调大额存款利率,从而带动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下降,让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的吸引力更加凸显。不过,同业存单基金作为净值化固收产品,在短端利率上升阶段,净值波动也往往高于货基和部分短期理财产品。”

    池云飞分析,相比货币基金,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的优势,一是运作成本低,目前同业存单基金采用七日封闭期管理,管理费和托管费的差异小,平均费用低于货币基金;二是收益相对更高,同业存单基金相对货基具有更高的杠杆上限、会持有更低的银行定期存款、更长的久期,因此能获取更高收益。但也有劣势,比如容量上限低,由于目前可投资的产品数量少且最大募集规模受限,投资者经常遇到暂停申购或限额申购;还有存在短期风险,目前大部分货基仍采用摊余成本法或影子定价法,能平滑产品每日收益,而同业存单基金采用净值法,底层标的的市场价格会影响到基金的每日净值,因此短期持有仍有可能出现不赚钱甚至亏损的可能。另外,相比短债基金,同业存单基金的优势是投资者持有成本低,其不收取申购赎回费,并且平均管理费和托管费也更低;还有长期收益更稳健,短债基金间的差异较大,低收益品种长期收益并不具备优势,而高收益品种在久期和信用上下沉较大,因此产品出现风险时回撤会更大、修复时间要更久。

    李斯曼称,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自成立以来截至2022年4月30日,年化收益率为3.98%,同期中证货币基金指数的年化收益率为3.23%。可见,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相较货币基金有60BP左右的超额收益,但由于存单指数基金使用市值法估值,相较于使用 “摊余成本法+影子定价”估值的货币基金,存在净值波动,而且存单指数基金普遍存在7天的持有期要求,赎回相较货币基金略有不便。而与投资期限至少60天短期理财相比,存单指数基金为开放申购产品,且过了7天锁定期即可赎回,相比流动性更好,且投资标的的信用风险更小。

    沈秋敏认为,一是长期利率下行的背景下,近年来各类型的低风险产品收益率有所下降,而同业存单指数的收益率能在过去几年稳定跑赢货币基金,据通联财富统计,2016年至今,同业存单指数年均跑赢货币基金47BP,可以说在低风险理财中是非常难得的增厚收益手段。二是该基金以跟随同业存单指数为主要投资目标,投资标的极度分散,可以非常有效地降低甚至规避管理风险和个券信用风险。该指数标的数量超过万只,平均久期0.44年,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的同业存单占比约七成。

    可以当做现金管理类产品

    但也要注意净值回撤等风险

    在投资方面,李斯曼表示,同业存单指数基金被定义为现金管理类产品,适合用于打理闲钱。投资人可根据资产配置情况,将一定比例的资金投资于此类低风险产品。但由于存单指数基金普遍存在7天持有期要求,投资人需提前规划好用钱需求。

    沈秋敏认为,投资者可以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把同业存单基金看做短期低风险产品,当作1-3个月的现金管理工具是十分合适的。从历史业绩来看,其相对于货基来说能实现年化30-50BP的超额收益。当然也会面临小幅的回撤。另外,投资者面临的信用风险较低,需要注意的是利率风险,也就是说,在整体债市表现不佳的情况下,同业存单基金的收益也可能同步走低。

    池云飞提醒,同业存单指数基金虽然相对普通债券基金具有更低的波动性和风险,但并不保本,风险和短期回撤也明显高于货币基金,更适合投资周期相对更长的资金。因此,投资者不能简单地将该类产品作为货币基金的替代品短期持有,在配置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

    基煜研究也表示,根据已发行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合同规定,其投资于同业存单的比例不低于80%,剩余20%可用于投资其他债券,因此对传统意义上的利率债、信用债类资产的投资占比较低,且所投资产的信用评级不得低于AAA,相较于货币及短债基金,限制更为严格。剩余期限方面,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剩余期限大概率会在1年左右,接近于短债基金,而货币基金的平均剩余期限普遍在70天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以同业存单AAA指数的业绩表现来看,在部分时间段也是有回撤的,因此投资同业存单基金也有亏损的可能性。

    同业存单基金规模增长空间大

    但无法取代货币基金

    展望未来发展空间,李斯曼表示,同业存单指数基金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市值法估值,这与资管产品净值化的整改思路一脉相承,因此有观点认为此产品用于承接压降货币基金流出的投资需求。到2021年底,全市场货币基金规模重上10万亿,投资于同业存单的市值约占货基净资产的40%,按压降1万亿货基规模计算,将催生5000亿规模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截至今年5月1日,同业存单债券余额为144812亿元,而同业存单作为银行主动负债的管理工具,对于调节银行流动性指标,补充流动性缺口,具有重要意义,后续预计规模继续稳健增长,足以支撑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的发行。“在推动资管行业全面净值化转型的背景下,同业存单基金预计会迎来快速扩张。其收益、风险与货币基金相似,在一定程度上会挤压货币基金的市场空间,或将引发货基规模趋于稳定甚至小幅下滑。但对机构投资者而言,货币基金稳定的净值以及投资收益的免税优势,是同业存单基金无法替代的。”

    沈秋敏认为,同业存单基金是短期理财产品的重要补充,未来规模可能有长足的增长。和货币基金相比,货基的快速赎回、摊余成本法几乎没有回撤的优势是无法替代的,而同业存单基金增厚收益和被动分散的优势也为投资者所看重。两类产品分别弥补了不同投资者的需求,互补大于代替。

    池云飞也称,同业存单基金具有相对较高的收益率和适中的回撤风险,是对基金市场很好的补充,填补了货币基金与普通债券基金之间的空白,具有非常大的前景。不过,货币基金具有基本不会回撤的特点,能满足投资者短期存放资金的需求,仍有广阔市场需求。

    基煜研究说,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在收益、回撤、持有体验等方面介于货基及短债基金之间,能够较好地填补空白,即持有期在7-30天之间的投资品种。存单指数基金将有效地丰富基金产品线,为市场提供更丰富的净值化产品,也符合监管层面限制货基规模过快增长、推动资管净值化转型的监管方向。

    编辑:舰长

    关键词: 指数基金

    上一篇:机会来了?周蔚文、史博、丘栋荣…知名基金经理大幅加仓港股!   下一篇:年内基金经理离职人数破百,创下近7年同期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