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融基金迎来监管背景副总经理 市场条线谋求突破
2022-04-07 20:31:55 | 来源:金融人事plus |
2022-04-07 20:31:55 | 来源:金融人事plus |
(原标题:中融基金迎来监管背景副总经理 市场条线谋求突破)
中融基金新聘闫军为副总经理 分管市场
基金人事独家获悉,中融基金即将到位一名副总经理。银保监会城市银行部民营银行监管处处长闫军将于近期入职,出任副总裁,分管市场销售。
网络上关于闫军本人的公开资料甚少,银保监会网站对“城市银行部”的介绍为“承担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的准入管理。开展非现场监测、风险分析和监管评级,根据风险监管需要开展现场调查。提出个案风险监控处置和市场退出措施并承担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 中融基金分管固收和权益的两位副总经理罗杰和田刚相继离职。两人曾在2020年11月同时被任命为副总经理。半年后的2021年6月19日,罗杰公告离任,随后加盟鑫元基金任副总经理。8月26日,中融基金再次发布高管变更公告,副总经理田刚因个人原因离任。此外,今年2月的一份公告显示,另一位高管黄言不再担任中融基金董事,黄言曾任中融基金副董事长,在当月发布的产品招募书更新中,黄言的任职动态悄然更新为“自2022年1月起至今任公司副总裁。”
“千亿之上”的徘徊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中融基金非货币管理规模823.05亿元,排名第47位,较上一年略有增长。但总份额是下降的,表明规模的上升主要来自于产品净值上涨。
2021年,中融基金一共发行了13只产品,贡献了200多亿规模,但绝大多数来自固收和固收+,权益类产品有中融匠心优选、中融金融鑫选、低碳经济、高质量成长和研发创新,累计发行规模在30多亿。
2021年11月,中融基金为从华夏基金挖来的策略投资部负责人周桓发行了中融添益进取FOF,作为发起式基金,这只FOF目前规模1300万,主要是自己的资金在运作。即便如此,彼时还是在专业投资者中获得了不少关注,一些理财顾问、大V在自己的圈子积极推荐。
整体来看,中融基金主动权益类产品规模不到100亿,在全部产品规模中占比不到10%。
中融基金成立于2013年,一直以来给圈内人的感觉是一家“很拼”的公司,内部更迭也比较快,很多业务上马时都轰轰烈烈,基本上尽可能抓住了每一波可以抓住的机遇,这种基因的好处是一般不会出大的纰漏,不至于失去自己的位置。但一些核心基础没有打牢,人员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宏伟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割裂也一直存在,解决的办法仍然是快速调头,向外寻求新的增长。
从2014年底发行第一只产品以来,中融基金在分级、量化、QDII、FOF、ETF等方向都做过积极尝试,但除了分级产品整改为煤炭、钢铁指数基金后,享受了一波“碳中和”的红利,规模显著回升,各个方向上的产品几乎都是“发行即巅峰”,成立后很快归于沉寂。
从基金经理的角度来看,中融基金权益投资两大领军人物柯海东和甘传琦,目前管理规模仅在30多亿,在管产品中,只有柯海东的中融策略优选规模超过10亿,似乎与两人的资历和管理业绩不够匹配。事实上,柯海东任职基金经理将近6年,甘传琦将近5年,两人的任职年化收益都在15%以上。(天天基金数据,截至2021.3.29)有资深人士分析,一些中小基金公司的渠道基础很难做深,渠道对于合作对象的认知不够,导致他们难以抓住最核心的要素,去做自己客户的工作。
而监管系统背景的高管所具有的人脉资源、业务水平等等优势,有利于基金公司更加熟悉相关规则和流程,在竞争中抢占先机。中融基金此次则是选择了一位来自银监系统、负责城商行准入管理背景的副总来分管市场销售,似乎透露出对销售渠道开拓方面的更高要求。2020年,中融基金管理规模首次跨入千亿,最高排名曾经进入到前40,也逐渐从固收独大向权益、固收同步发展靠拢,但在行业竞争空前激烈的格局下,千亿规模之上的中融基金很难再觅得突破。在去年9月的一次专访中,中融基金高管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概念,此次一位银保监系统背景的副总经理加盟,能否为中融基金带来一些新的发展契机,“二次创业”如何突破中等规模陷阱,相信中融基金已有规划。
关键词: 副总经理